方苞,字灵皋,一字凤九,晚号望溪,安徽桐城人。清代散文家,以其卓越的文学成就,被尊称为桐城派的创始人之一,与姚鼐、刘大櫆并称“桐城三祖”。方苞自幼聪明,因其早慧之举,如能作对联于4岁时,再于5岁能够背诵章句,他展现出了非凡的学识和才华。
在他的生平中,有一段曲折又充满智慧的经历。当他32岁考取江南乡试第一名后,却因给《南山集》作序而卷入政治风波,被下狱两年。在狱中,他依然坚持著书,并完成了《礼记析疑》和《丧礼或问》,这不仅显示了他的坚韧与学术追求,也让康熙皇帝亲笔批示:“方苞学问天下莫不闻”,最终免死出狱。
方苞在后来的生活中继续深耕文学与政治。他曾任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并参与多项重要文献编修工作,如《乐律》、《一统志》、《皇清文颖》等。此外,他还提倡“义法”说,在桐城派散文理论上奠定了基础,为后来主盟清代文坛的桐城派提供了指导思想。
方苞留下的文章著作丰富,其中包括《周官集注》、《周官析疑》、《诗义补正》等,以及众多篇章如《左忠毅公逸事》、《汉文帝论》,这些作品至今仍被广泛传诵,对中国文学史有着不可磨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