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绪二十四年(1908),我毕业于徐州师范学校,旋即被聘为徐州第一小学教师,不久,我辞职前往北京学习京剧。尽管父母力劝,但我坚持自己的选择,最终得到了教师王玉芳和书法家张伯英的资助。在那里,我学习了三年,学业完成后,却因身高1.80米,衣帽都不合身,所以未能正式登台演唱。
1927年,我再次来到上海,任职于高亭唱片公司。我在上海、北平、天津之间来往,为录制唱片、主持票房和进行演出活动。之后的数十年里,我为《申报》、《文汇报》、《戏剧月刊(大东版)》等报刊撰写戏剧评论、考证和梨园掌故等方面文章。
1932年,我得到了家庭工业社的资助,并创办了“无敌播室”,每晚在李树德堂电台黄金时间播出三四个小时。我自教老生戏,同时播讲剧坛评论和梨园掌故,还邀请名伶名票会唱,每周末开电台教戏及伶票会唱特别节目。此举一京延续至1965年我离开上海。
我的生活方式坦荡而淡泊名利,无论是祖业所遗苏华旅馆还是其他财富,一生不事置业,而是我对古玩旧书的热爱,每日必夜读。我还编著了《大戏考》(大声第—版)、《袖珍戏考》、《戲劇月刊》等书刊,将毕生的精力投入到传播普及戏曲艺术中,以京剧艺术为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