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2年的春节,胡伟武并没有放假,他带领的龙芯课题组在实验室里奋战中央处理器(CPU)的物理设计。他们的目标是“做出中国第一台不依赖进口CPU的计算机”。这一年,他们贴在宿舍门口的一副春联中写道:“辞旧岁狗剩横空出世,迎新春龙芯马到成功。”“狗剩”是龙芯1号早期名字Godson的中文名。
八月十日清晨,在欢呼声中,中国首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通用高性能微处理芯片——龙芯1号,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诞生了。龙芯中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孵化自这次课题组,并于2010年成立。这一过程中,胡伟武作为研究员和董事长指挥着这一全局。
经过三轮试错和迭代,“第二件事”就是将这些成果转化为产品,并将其带入市场。从2010年到2015年,这一过程经历了从样品到产品、从实验室到企业的过渡。在这一阶段,主要面向基于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单一应用及基于Linux通用操作系统的简单应用。
到了2019年,每年的CPU出货量达到数十万片/年,而2020年的数量更是上百万;使用者对自主基础软硬件的情绪正逐步消失。在第三轮试错期间,即2020-2022年间,将继续提升技术水平,使之与国际主流相比差距不大。
构建一个独立于Wintel体系之外的自主信息技术体系,是胡伟武的心愿。他相信,一旦能够稳定输出几百万片/年的CPU,那么我们就能走向开放市场。他坚信经过三轮迭代后的龙芯,不仅技术水平和性能不断提高,而且软件生态也良好,有几千家企业正在形成产业链。
对于为什么要研制龙芯,以及是否只是为了解决核心技术的问题或为了销售等问题,胡伟武解释说:“不是完全”,他的初心是在建立自己的生态体系成为IT产业体系第三极。“我们要自己做生态,它们应该像英特尔、谷歌一样。”
目前已经有数十款基于龙芯平台的最新产品发布,其中包括联想、中科曙光、浪潮信息等知名企业。此外,还有上百家合作伙伴制定了数百款解决方案。
对于创新需要耐心和时间这个观点,他讲述了苏联航母被拆掉后再度发展航母所需时间。他认为,要像养孩子一样,用二三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来培育核心技术,以此来支撑国家信息化发展。最终,他表示,“为人民做 dragonx”的理念才是最重要的事业,因为利润会随之而来。(赵广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