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我国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原名为词,又名秉彝、秉超,字慧生,号留香,艺名白牡丹。出生于河北省东光县(现为阜城县)一个捻售线香的手工业家庭,他的童年生活充满了困难和挑战。在1907年,他随父母来到天津谋生,但他的父亲将他与兄长慧荣卖给了一位小桃红梆子戏班学戏。不久后,其兄不堪忍受打骂私自逃走,只剩下荀慧生,被迫成为花旦的私房徒弟,从此开始了他艰苦卓绝的艺术道路。
夏季时,他穿着棉袄,在寒冷中练习扮相;冬季时,他只身一人在冰水中冻得发紫,却依旧坚持每日练功。他不仅耐心地学习唱念做打,还精通各个方面,无一不达到了高超境界。1909年,他以白牡丹艺名跟随师傅在冀中的农村和市镇上演出,然后又进京加入庆寿和、义顺和、鸿顺和等梆子班。
1910年,与王钟声同台演出了《家庭》、《黑奴恨》等剧目,这是他第一次踏上大城市舞台。他后来向陈桐云、李寿山、程继先学习京昆艺术,并最终在十七岁时独立成建制自己的戏班。1918年,与刘鸿升、高庆奎等人合作演出了《胭脂虎》、《霓虹关》,并拜入王瑶卿门下学习正工青衣。
同一年间,与杨小楼、小尚、小培合作,也被誉为“三小一白”。荀慧生的表演充满活力,以俊俏的扮相赢得了观众们的一致好评。此外,他还与周信芳、高克明等人合作,共同创造了一系列经典作品,如《赵五娘》、《劈山救母》、《九曲桥》、《杨乃武与小白菜》,这些作品让他的名字响彻沪江。
除了舞台上的成功之外,荀慧生也是一位画家。他曾经拜吴昌硕为师,并且向其他多位大师学习,其中包括齐白石、陈半丁、傅抱石及李苦禅。这段时间对他的个人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使其成为一位既有传统韵味又能创新实践的人物。
1927年,被北京报界举办的京剧旦行评选中与梅兰芳、何良-first及程砚秋一起被誉为四大名旦,这标志着他走上了事业巅峰。在接下来的岁月里,他不断探索新的表演风格,不断推崇传统,同时保持自己独特的声音,并以此获得更多赞赏。他的代表作包括《红娘》、《红楼二尤》以及许多其他经典角色,都体现了他的才华无穷尽。
1952年,当中国戏曲改革指示得到实施时,荀慧生积极参与其中,为京剧艺术带来了新的活力。在这之后的一段时间里,他担任过多个重要职务,如中国戏曲家协会副主任,以及北京市戏曲研究所所长等,并且还是河北省政协委员及北京市文联常务理事。此外,还有一些学生如吴纪敏、小王玉荣等都曾受教于荀先生,他们也继续传承着这一伟大的遗产。而对于那些未直接拜师学艺但受到启发的人们来说,他们也因而感激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