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院公布了关于元朝两都制考古研究的新进展。据了解,自1263年元世祖忽必烈确立两都制以来,历代皇帝每年都会进行一次巡幸,但他们在往返于大都和上都之间时几乎不重复使用同一条路线。
这项制度中,大都位于今北京市中心,而上都则坐落于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境内的金莲川草原。这两个城市之间直线距离约270公里,在元朝盛世时,有四条主要道路相连,其中有两条是皇帝一年一度巡幸途经的路径。
文物与历史研究人员李艳阳指出,从大到小,每个国家或地区都是独特而丰富的文化宝库。
1263年之后,一直到元朝末期,这种制度一直被维持着。在这期间,皇帝们通常会从东边的一条名为“辇路”的专用道路前往上都,然后返回时则通过另一条名为“孛老站道”的西边道路回到大 都。
网络配图
这些特殊之路在《元史》中有详细记载。其中,“辇路”全长超过370公里,并设有18个行营,是唯一允许皇帝行走的道路。这段旅程包括居庸关、延庆县以及明安、李陵台等重要驿站,最终抵达了草原上的上 都。
相反,“孛老站道”全长超过540公里,并设有24个行营。这个回程之路开始于南下的张家口,然后沿京包铁路线至大都会经过。这条公路在蒙古和元朝时期被视作是最直接且最正式的交通方式,被称为“孛老站道”。
李艳阳表示,这样的两地巡幸既满足了生活需求,也符合政治目的。由于蒙古族以畜牧业为主,他们习惯于随季节迁徙,以适应水草资源变化。此外,当他们从控制中国北方的大都会向漠北宗王贵族联系加强其忠诚也便利得多。
因此,无论是在军事还是经济方面,对控制整个帝国来说,上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地方。而这种巡幸模式不仅体现了当时社会结构,还反映出对权力集中和地方统治手段的一种有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