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肃侯——筑长城于南北边境、漳水与滏水间,巩固国土安全
赵肃侯,嬴姓赵氏,是赵成侯的独生子。早在父亲即位时,他便被立为太子。随着父亲的去世,公元前350年(赵成侯二十五年),他继承了王位,并取名为语。在那一年,他的兄弟赵緤企图篡夺王位,但最终失败,被迫逃往韩国。于是,太子语正式登基称帝,为后来的赵肃侯。
夺地平叛之初,即公元前349年的第一年,他成功夺取了晋君的封地端氏县,这片土地如今位于山西省沁水东北部,并将晋君迁至屯留地区。这一举措标志着他对外扩张和巩固领土的一贯战略。在第二年的阴晋会见中,与魏惠王共同商讨国家大事,将双方关系进一步加深。
然而,在第三年的内乱中,一部分不满者发起暴动,他们试图攻打都城。但是,由于他的果断行动及有效指挥,最终这些叛军遭到了彻底击败,领导者赵范也未能幸免于难。
朝觐周天子的岁月里,他在公元前346年的第四年踏上了前往东周天子的旅程,与周显王进行了一次隆重的朝见,这不仅增强了与中央政权之间的联系,也凸显了其作为诸侯中的重要人物的地位。
随后,在第六年的攻齐高唐行动以及第七年的攻魏首垣行动中,再次展现出其对于外患防御和扩张疆域能力。他还联合齐国对抗魏国,并在第十一年再次派兵作战,以此维护国家利益。
到了十五周年时期,即公元前335年,他下令修建寿陵,以示对先祖们永恒忠诚。此外,在十七周年同样也是一个忙碌的一年,不仅有对魏国黄城包围,还下令修筑长城以加强边境防御力度。而当秦军联合其他势力攻击时,在十八周年期间,通过挖开黄河大堤放洪水成功抵御敌人侵扰,使得秦军撤退无望。
直到他的最后几年,即二十二周年(公元前328),虽然面临着国内挑战,但依然坚守自己的理念和策略。在这场持续不断的人生旅途中,无论是在国内治理还是国际交涉上,都展现出了他卓越的统治才能,以及对国家未来发展方向所持有的明智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