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渴望的梦想是将古老的中医药知识转化为人类健康的力量,让全世界的人们都能享受到它带来的好处。我的一生追求的是严谨地进行科研,认真完成课题,并希望能够更深入地研究青蒿素,从而开发更多药物以利于更多人,这也是我个人兴趣所在。" 屠呦呦说到这里,她脸上露出满足而自豪的笑容。
屠呦呦是一位新中国培养出的第一代药学家。她曾经提到过,青蒿素就像是传统中医药给予世界人民的一份礼物,而诺贝尔奖则是中国科技工作者为国家送回的一件宝贵礼物。
1969年1月,屠呦呦了解到了一个全国性的大型协作项目——“523”任务,这个项目涵盖了疟疾防控的所有领域。抗疟疾药物的研发,就像是在与疟原虫进行速度赛跑一样紧迫和艰难。在接手这个任务后,屠呦uhuo翻阅了大量古籍文献、寻找可能有效的地方草本植物,与当时经验丰富但已退休多年的老中医交流,对任何有可能提供信息的地方草本植物都进行了详尽记录和分析。这一过程不仅铸就了青蒿素发现之基础,也展示了一代又一代科学家的智慧与汗水。
随着时间的推移,从《神农本草经》到《圣济总录》,再到《温病条辨》,直至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的记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这段描述成为了关键线索。屠uhuo决定尝试使用沸点极低(仅34.6℃)来提取青蒿,这需要通过190次失败之后,在第191次实验中才成功获得对疟原虫抑制率达到100% 的结果。
然而,即便如此,“523”办公室仍然要求她立即将这一发现带入临床测试。这意味着需要大量生产出这种新的治疗剂。当时,由于缺乏合适设备,他们不得不用7个大水缸替代实验室常规提取容器。在没有通风系统或实验防护的情况下,每天泡在这些条件恶劣环境里工作,最终导致她得上了重症肝炎。而且,在动物体内观察期间,还出现了一些疑似副作用问题,因此必须进一步确认安全性才能用于临床治疗。
为了确保及时观察效果并避免错失关键临床季节,该团队决定采取一种风险较高但也许会产生奇迹般效果的手段:他们自己成为试验品。一周内,没有明显副作用被观测到的情况下,她们才得以继续前进。此后的几年里,该团队成功分离出了具有抗疟疾特效单体,并最终将其从实验室走向工业化生产,使得全球范围内开始应用此新疗法,为千万人口带来了救赎之力。
尽管已经荣获诺贝尔奖,但对于未来工作来说,屠uhuo并未感到满足。她关心的是如何解决青蒿素耐药性的问题,以及如何利用现代科技创新,以促进传统医学知识与现代医学技术结合,为抗击新型疫情提供支持。在她的看来,无论是面对目前还是未来的挑战,都需不断探索、学习和创造,以实现更加美好的目标。她寄希望于年轻的一代,将他们激励起来超越现有的成就,为人类创造一个更加繁荣昌盛、健康安康的未来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