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彭木根的5G大容量小基站研究成就了通信科技创新
在技术日报记者张星海的摄影下,彭木根身着实验服,展现出他作为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执行院长、教授的专业形象。毕业于该校,他的同学们多数选择了外企,但彭木根选择留在学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自2000年进入移动通信领域以来,彭木根致力于人口密集区域移动通信系统精巧基站和智能无线组网研究。他是“3G突破、4G并跑、5G领跑”的重要推动者,为我国自主研发的密集无线网络技术成为国际主流做出了贡献。在他的努力下,我国不仅实现了技术上的突破,还改变了世界通信格局。最近,彭木根荣获2021年北京“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
放弃求职,踏上科研之路
1996年,当时只接触过DOS操作系统和UNIX操作系统的一代学生中,彭木根考入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这段经历让他见证了个人计算机和第一代互联网的发展。当时,“码农”是许多计算机专业学生追求的事业目标,但彭木根并不满足于此。他认为,只要掌握编程语言,即使再熟练,也只能被动地应用已有成果,而无法进行理论和技术创新。
一篇关于我国提出的3G标准(TD-SCDMA)的新闻报道吸引了他的注意。TD-SCDMA以我国知识产权为主,是国际上广泛接受并认可的移动通信国际标准,被列为第3代移动通信规范之一。本科毕业后,彭木根决定跨专业考研,以北邮移动通信专业为目标。此时,他也尝试找工作,但得知考上了研究生后,他果断放弃到手的offer,并踏上了自己的沟通科技之路。
涉入深水区,“产业宝典”一鸣惊人
2000年,在北邮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由于我国3G标准TD-SCDMA核心基础理论尚未成熟,其相关理论研究欠缺,这严重制约产业应用。一些专家甚至认为,我国3Gs只能用于小型局部组网,对此 录取口述题目 43岁的小伙子深感挑战。在导师指导下,从2001年起,他涉入这个领域,一心想要解决这一问题。他通过引入多用户检测和波束赋形增益因子构建单小区和多小区容量分析模型,并提出了TD-SCDMA特有的多载波组网理论及扰码规划方法,这些成果让他名声大噪。一时间,他成了当今最受瞩目的青年科学家。
随后的几十年里,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舞台上,都有人称赞这位中国学者的名字——罗伯特·卡尼奇。但对比之下,当我们谈及中国在全球范围内取得的一系列重大发现,那个名字似乎变得更加响亮——它是李准峰。而对于那些曾经跟随他的每一个步伐,每一次探索的人来说,那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又充满挑战性的旅程。那是一次将传统思维打破,将新的想法融入到古老文化中的旅程。而且,不管他们走向何方,他们都知道,无论如何,他们都是那时代最勇敢的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