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梦商朝文史网

宋神宗北宋六位有抱负有作为的皇帝在宋朝历史中的社会贡献

0

宋神宗赵顼(1048年5月25日-1085年4月1日),初名赵仲针,生母宣仁圣烈高皇后,是北宋第六位皇帝(1067年1月25日—1085年4月1日在位)。治平元年(1064年),进封颍王。治平三年(1066年)十二月,被立为皇太子。治平四年(1067年)正月继位。

神宗即位之初,耳闻目睹积贫积弱的困境,故即位不久,即召王安石赴京,推行变法,史称“熙宁变法”。在变法的过程中,神宗以君权的力量,保证了一系列新法的推行。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并先后颁布实行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在熙宁变法期间,王安石任用王韶出兵抗御西夏,加强边疆防务。

虽然熙宁新法取得了短暂成功,但守旧势力的攻击并没有停止。于是,神宗开始左右摇摆,在元丰五年的永乐城战败之后,他希望攻雪耻、节省“岁赐”的计划彻底破产。在元丰八年的福宁殿,他忧郁而逝世,其子赵煦嗣位。在守旧势力的反对下,由于未能坚持改革至最后一刻,而是摇摆于新旧两党之间,但他维持新政、坚持变革的决心不变,是宋朝有抱负、有作为的皇帝。

文中提到赵顼早期经历和成长,对儒家学说特别是孔孟之道表示尊崇,同时也受到了韩非子的影响。他崇尚法律制度,对古代锐意改革的人物如管仲商鞅吴起等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成为皇帝之前,他曾与父亲英宗一起学习过《周易》、《尚书》等书籍,并且很早就树立了大志,要“雪数世之耻”。

当他即位后,便展现出了他的改革理想与行动力。他认识到财政亏空严重的问题,并决定采取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这就是为什么他会选择支持王安石进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减少官僚机构规模减轻税收压力,以此来缓解国家财政危机。

然而,这些试图通过经济和政治改革来解决国家问题的手段遭到了保守派官员们强烈抵制,他们认为这些改革违背了传统礼仪和制度,因此引发了一场激烈的人民运动,最终导致许多人被迫离开京城或失去了职务。此外,由于军费开支庞大,每年的岁币支付给辽国和西夏,以及其他形式的大量支出,使得北宋财政状况越来越糟糕,这些都加剧了社会矛盾,使得他的政策无法得到持续实施。

尽管如此,在整个执掌期间,无论是在个人品质上还是在处理国家大事方面,都体现出赵顼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和勇气担当的大臣,也是一个能够承担责任并付诸实际行动的人物。他虽然最终未能完成自己的梦想,但留下的足迹依然显著地影响着历史走向,为后的各个时代提供了宝贵经验值得回味。

标签: 商朝军事与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