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二年(1132年),六岁的赵昚幸运地被失去生育能力的宋高宗赵构选中,养育于宫中。绍兴三十年(1160年),被立为皇子,受封开府仪同三司、宁节度使,封建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五月,被立为皇太子,改名赵昚。
淳熙十六年(1189年),赵昚禅位于三子赵惇,使宋朝的皇位再次回到宋太祖一系。他在位期间,平反岳飞冤案,加强集权,积极整顿吏治,对主战派人士给予重用,并锐意收复中原。在内政上,他裁汰冗官,不断减省国家支出,使得百姓生活安康。
然而,在军事方面,由于财政困难,他不得不采取义兵制,即将民丁分配到军队中,以此来壮大军事力量,同时也减轻了国家的财政负担。此外,他还加强了对台谏官监察职能,以防止宰相过度集中权力。
尽管如此,有些人认为他在处理政治问题时过于谨慎,这可能是因为他对宰执集团持有戒备态度,不希望他们形成个人势力。此外,他还特别关注文教事业,对待学者和文学家都非常尊重,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繁荣。
最终,在1194年的夏天,当时已是六十八岁高龄时,赵昚离开了这个世界,但他的影响仍然深远。他的一生可以说是一个不断探索与适应历史变迁的人物,也是一个试图维护国家稳定与发展的人物。在后来的评价中,他常被称为“南渡诸帝之称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