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陵墓,虽然尚未被现代人挖掘,但其丰富的历史遗迹已经多次遭受盗贼的侵蚀。昭陵中那壮观的《昭陵六骏》浮雕,其“飒露紫”、“拳毛驹”两块精美部分不幸流落海外,现藏于美国,一些珍贵文物在八国联军入侵时被国家抢救至今仍存。尽管如此,昭陵博物馆依然展现了唐朝前期繁荣经济和文化的辉煌。
延伸阅读:关于唐太宗选择俭朴葬礼一事,《旧唐书》记载他曾说:“请因山而葬,不需起坟。”文德皇后之死也被安葬于此。为何选择以山为陵?这并非仅仅为了俭薄,而是出于更深层次的考虑。在十一月文德皇后的葬礼之后,唐太宗撰写碑文,将这一理念刻石立传,他强调:“王者以天下为家,何必物在陵中,乃为己有。今因九嵕山为陵,不藏金玉、人马、器皿,用土木形具而已。”
这样的做法旨在让潜在盗贼知难而退,“好盗息心”,减少对墓地安全造成的威胁。这与虞世南提出的“自古及今,无不掘之墓”的论点形成鲜明对比。因此,可以推断,在唐初实行以山为陵制度,并非单纯为了节省开支,而是出于更实际和战略上的考量,即利用自然环境防止盗墓行为。此举体现了当时统治者对于保护历史遗迹安全的一种智慧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