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光绪帝病重之际,慈禧太后将溥仪从醇王府接来宫中抚养。翌年,光绪帝去世后,慈禧太后便指定三岁的溥仪为继承人,并于宣统元年(1912年)更改年号。然而,这段时期见证了大清朝的衰败,而溥仪也在随后的宣统二年(1913年)被迫退位。
皇子与平民百姓之间存在天壤之别,不仅在生活条件上,更体现在他们接受教育的方式上。皇子们接受的是精英教育,其目的是培养高潜力青少年的领导能力和意识。而普通百姓则主要通过私塾学习,即今天的小学和中学。
当六岁的溥仪开始接受正式教育时,他被安排由多位知名学者教授,其中包括陆润痒、徐坊、陈宝琛等。他学习了十三经、古诗文以及其他重要文献,但缺乏地理历史和算术等基础知识。这是因为皇家教育强调政治管理能力,对臣民进行有效管理而非全面知识的掌握。
直到八年的某一天,大英帝国军官庄士敦成为他的新任老师,将英文、数学、世界史和地理引入他的学习体系,使他对西方世界产生了兴趣,并曾有出国留学的念头。在庄士敦看来,溥儀是一位好学生,同时也是一个渴望了解外界世界的人物。此类转变不仅反映了个人成长,也揭示了时代变迁中的复杂情感与思想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