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永祥:中央电视台国防军事频道的历史人物专题
在中国近代史上,卢永祥是那个时代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生平和成就,在今天看来依然值得我们去探讨和学习。卢永祥(1867-1933),原名振河,字子嘉,是山东济阳人。他出生于一个普通家庭,从小家境贫寒,但他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爱国情怀。
他的早年经历充满了挑战。在1887年,他考入山海关随营武备学堂,这是他步入军界的起点。1890年,他投身军队,并在1895年考入北洋武备学堂。在那里,他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他们将成为后来的皖系军阀中的重要成员。
卢永祥在北洋新军中迅速崛起,先后担任过多个高级职务,如淮军队官、武卫右军管带等。在辛亥革命爆发后,他支持袁世凯称帝,并因功被授予一等男爵。此时期,他也曾参与滦州起义,并两次参加“二次”。
1916年袁世凯死后,段祺瑞重掌北京政府权力,为扩大皖系势力,任命卢永祥为淞沪护军使兼江苏省军务会办。当时段祺瑞决定征湘、平粤、讨滇,同时并举,拟派卢永祥为湘粤方面军总司令,但遭到了直系势力的反对,最终没有实现。
1920年的直皖战争之后,皖系势力大受损失,而卢永祥则成为最后一根支柱。他为了对抗直系軍阀、保持浙江地盘,在1921年6月4日发表通电主张地方自治,此举得到了南方各地方軍閥的支持。
然而,在1922年的第一次直奉战争中,直系軍閥重新掌握了北京政府的大权。为了保持浙江和上海的地盘,与齐燮元合作,与张作霖及孙中山联络结成了“反直三角同盟”。但不久之后,与齐燮元之间发生矛盾爆发了“江浙战争”,结果失利,被免去所有职务,无立足之地,只能逃往日本。
回到中国后的1924年底,因为冯玉祥推翻吴佩孚政权,大权落入段祺瑞手中,当时局形势变化快,不到半个月时间内,就从日本返回回到了政治舞台上,被任命为直隶善后督办。但很快因为奉天行署与京津地区之间关系恶化而辞职隐居天津至1933年病逝于此时已67岁。
除了政治上的种种波折外,卢永祥还是一个乡土观念深厚的人,对家乡济阳县颇有贡献,其中包括修建水坝、学校及民刑看守所,还资助出版《济阳县志》等。这一切都体现了他作为一个人生的坚韧与责任感,以及对祖国的一份无限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