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1441年—1494年),字伯温,号南山,江西临川人。明代中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天文学家。
正统十四年(1449年),刘伯温考取进士,并被选为庶吉士。后授职于翰林院,历任编修、检讨等职务。在此期间,他不仅在学术上有所建树,而且也积极参与朝政,对当时的政治风气产生了重要影响。
成化初年(1465年),刘伯温因直言敢谏,被贬官到贵州。但他并未因此而改变自己的立场,而是继续以高洁之姿,在地方上行使其权力,不断地对抗地方豪强,为民请命。
弘治元年(1488年),由于他的才能和品德受到重视,刘伯温被召回京城担任吏部尚书。他在这段时间里,不断地推动改革,如提倡科举制度,以选拔人才,同时也努力减轻百姓的负担。
然而,由于他的坚持原则和反对腐败行为,他与宦官集团发生冲突,最终再次被贬官。此后,他一直致力于地方行政工作,一直到去世前夕才得以复原官职。
在他的生活中, 刘伯温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也是一位博学多才的人物。他精通经史子集,并且擅长天文历法,对《易经》、《春秋》等古籍有深入研究,对数学也有所造诣。他还曾主持编纂《大明会典》,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全面的法律汇编之一,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体来说,刘伯温是一个坚韧不拔、廉洁自律的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了挑战与斗争,但他始终保持着一颗清醒的心灵,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一种高尚的道德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