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梦商朝文史网

空中剧院的京剧梦程之的票友传奇

0

在那个清风徐来的上海,程之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他的祖父程颂万,是一位学问渊博、才华横溢的人物,曾任湖南岳麓书院学堂监督(院长),留下了他亲笔题对“纳于大麓、藏之名山”。1928年,他随祖父迁至上海定居。

1944年,程之高中毕业后考入复旦经济系。在校期间,他参加了一场由《申报》主办的筹募助学金的义演活动。这次演出不仅影响深远,也为他走上话剧舞台打下了坚实基础。1945年1月1日,程之一刻决定放弃学业,全身心投入到演艺事业中。他加入了黄佐临先生创导的苦干剧团,从此开始了他毕生的奋斗。

1952年,上海八家电影公司合并成立了上海联合电影制片厂。1953年,“联影”并入上海电影制片厂。在这段时间里,程之一共参与拍摄了二十余部影片,其中包括《我这一辈子》、《关连长》,他在其中的一些角色扮演得非常出色,使他获得1956年的优秀表演奖银质奖章。

1969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程之一夜之间成为“对象”,被勒令留厂察看,并参与所谓的“历史问题”写作和思想汇报。一关就是十个月,最终在1973年被放回工作岗位。他继续活跃在影视界,与上影演员剧团合作,在话剧《春苗》中担任重要角色杜院长,这也是他从艺三十周年的纪念日。

1977年的全市性声讨“四人帮”的宣传活动中,程之一刻站出来积极参与,不论是在工厂、码头、广场、街道里弄还是体育场馆,他都自编相声、小品,与同行们一起进行表演。每天一早出发,一直到十一、二点才能回家,最多的一天是11场表演。此时期,他还导 演了一些话剧,并且参加了电视节目的制作与录制,为国外观众介绍中国文化做出了贡献。

1980年代初期,即便面对个人经历中的波折和挑战,但 程之依然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不断尝试新领域。他还因其卓越表现,被评为上影厂先进工作者。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拍摄大量作品,还涉足编导工作,如电视片《蠡湖烟绿》、《天下第一关》的制作,以及改编和主演两集电视剧《名优之死》,以及京剧艺术片《李逵探母》的导 演等等。

对于程序员来说,每一次代码更新都是新的起点。而对于戏曲艺术家如程 之来说,每一次扮角都是新的挑战。他从未停止过学习与探索,无论是配音艺术、相声水平还是京 剧功底,都有着令人赞叹的人生成就。他的故事,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不屈不挠、一往无前的灵魂,一代人的生活史,也是一份珍贵的情感财富。

标签: 商朝军事与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