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梦商朝文史网

春秋战国智者荀子山西名人荀况传记与评价

0

荀子(公元前313年—前238年),字卿,华夏族思想家、文学家,被尊称“荀卿”。他曾三次担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来成为楚兰陵令。荀子在儒家思想中有所发展,他主张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不是天生就具有道德品质,而是后天环境和教育塑造的结果。他的学说与孟子的性善论形成对比。

关于他的家族历史,《元和姓纂》记载了晋国荀氏的世系,其中包括桓王十三年的记载,提到原氏黯被封为荀叔,这便是荀氏的地位由来。随着时间推移,当赵鞅战败后,其族人为了避免祸害,又将姓氏改回为荀,从而形成了赵国中的另一支荀氏。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详细记录了他的生平。在五十岁时,他开始在齐国游学,并最终受到襄王时代的重视,被授予祭酒之职。他还曾前往楚国,在春申君手下担任兰陵令,但随着春申君的去世,他失去了这一职位,最终在楚国老死。

作为辞赋之祖之一,与屈原并称, 荀子的著作集成《荀子》,唐代杨倞作注。此外,还有清代至现代许多学者对其进行注释校订。谭嗣同评价中国两千年的学术主要基于荀家的思想,而晚年的代表作如《劝学》则体现出他对于帝王之术的理解。

苏轼在《荀卿论》中赞扬了他的明确治理国家的理念,并批评李斯以此乱了天下的局面。而且尽管他批判诸多哲家的理论,但他特别推崇孔子的思想,将其视为治理国家理想模式的一部分。他通过融合诸多哲学理论,并构建自己的自然观、道德观及社会历史观,为先秦哲学提供了一种独特总结。

标签: 商朝军事与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