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裴艳玲,在中国戏曲舞台上,我是一位才艺超群的艺术家。我曾以《林冲夜奔》、《南北和》、《钟馗》、《武松》等戏两次赢得中国戏剧“梅花奖”,在全国戏曲观摩演出中荣获“主演特别奖”,主演电影《人·鬼·情》两次获得国际大奖……在这些耀眼的光环背后,是无尽的汗水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出身梨园世家的我从小就痴迷中国戏曲,父亲的言传身教,恩师的严格教导,加上我的好学不倦,使我少年成名。我12岁加入河北省河北梆子青年跃进剧团,因超群的演技两次受到国家接见。《宝莲灯》、《林冲夜奔》、《钟馗》、《武松》、《陆文龙》等戲,让我的名字响彻中国南北剧坛。我从小学的是武生,但钟爱的是“女演男”,但时有“男不演女,女不演男”的戒律。那個時期,我們藝術才華受到限制,我只能在《草原英雄小姐妹》、《红色娘子军》、《杜鹃山》的戲中扮演一些女性角色。十几年中,我邊練功,邊讀書,韬光養晦。忍受痛苦,享受孤獨,這成了我們藝術生涯的一筆財富。
1983年初,河北省劇團體制改革启动,眾望所歸,我承包了河北梆子劇院一團。由我主演的《宝莲灯》,《哪吒闹海》,《闹天宫》,《南北和》的戲精湛的表現令各地觀眾倾倒。在1985年的11月份,她以昆曲《林冲夜奔参加全国戲曲觀摩表演獲得了特別獎並獲當年度中國戲劇"梅花獎"第一名,也讓她成為了國內外皆知的人物。此後,她多次率團赴上海、香港、新加坡、日本、希腊、意大利、丹麦、法国等地進行表現與講學,並且每到一個地方,都會帶來一股熱潮。
1995年,她以河北梆子的經典作品 《武松 》參加第四屆中國戲劇節,並榮獲特別表現獎。她二度榮獲了中國戲劇"梅花獎”。2000年代之後,由於健康因素以及對未來發展的一些考慮,一直都是這樣努力工作著。但隨著時間推移,這種狀態逐漸改變。在近幾年的時間裡,他們一直在尋找新的機會來繼續他們的事業。他們知道,只要他們保持自己的專業技能和創造力,他們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
2019年10月26日晚間,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舉行了一場盛大的慶祝活動,以紀念他40週年的職業生涯。他們邀請了許多朋友和同事前來祝賀,並展示了一系列精彩絕倫的手法,其中包括他最為人稱道的小品——「白面书生」。他的生活充滿挑戰,但也充滿樂趣。他說:「無論是在舞台上還是在生活中,每一次冒險都讓我們更加強大。」
現在看回過去,那些辛酸歲月,那些努力付出的日子,那些成功輝煌的一刻,它們都是一段特殊而寶貴的人生旅程。而現在,這一切已經成為歷史,而裴艷玲則繼續她的旅程,不斷探索新境界,不斷追求完美。在她的生命故事里,有太多值得尊敬的地方,有太多值得傳承的地方,也有太多值得我们學習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