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裴艳玲,在中国戏曲舞台上,我是一位才艺超群的艺术家。我曾以《林冲夜奔》、《南北和》、《钟馗》、《武松》等戏两次赢得中国戏剧“梅花奖”,在全国戏曲观摩演出中荣获“主演特别奖”,主演电影《人·鬼·情》两次获得国际大奖……在这些耀眼的光环背后,是无尽的汗水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出身梨园世家的我从小就痴迷中国戏曲,父亲的言传身教,恩师的严格教导,加上我的好学不倦,使我少年成名。我12岁加入河北省河北梆子青年跃进剧团,因超群的演技两次受到国家接见。《宝莲灯》、《林冲夜奔》、《钟馗》、《武松》、《陆文龙》等戲,让我的名字响彻中国南北剧坛。
我从小学的是武生,但钟爱的是“女演男”,但时有“男不演女,女不演男”的戒律。那一个时期,我们艺术才华受到限制,只能在《草原英雄小姐妹》、《红色娘子军》、《杜鹃山》的戲中扮演一些女性角色。十几年中,我边练功,边读书,韬光养晦。忍受痛苦,享受孤独,就成了我们艺术生涯的一笔财富。
1983年初,当河北省剧团体制改革启动之际,我们众望所归,我承包了河北梆子剧院一团。由我们主演的《宝莲灯》,以及其他精湛表现在各地观众倾倒。在1985年的11月,我自筹资金排练并进行了一场名为《钟馗》的表演。当年10月进京一个月,在北京掀起了一股“河北梆子热”。
1985年11月,我们以昆曲形式呈现了《林冲夜奔》,参加全国戏曲观摩 演出,并赢得了大会特设给我们的“明星特别奖”。同一年,也因这部作品而获得当年度的中国戏剧“梅花奖”第一名,被誉为国宝,并被吴祖光先生赞扬说这是前无古人的表现。此后,我们多次率队赴上海、香港、以及新加坡、日本、希腊、意大利、丹麦、法国等国进行表演与讲学,每到之处都刮起一阵阵我们称为"裴艳玲旋风" 的热潮。
1988年,我们主导的一部电影作品——《人·鬼·情》,在法国及巴西举办的大型国际影展上,不断荣获国际大奖。而1995年的4届 中国戏剧节期间,与我们的合作项目——以河北梆子的形式呈现的一部名作,《武松》,再度荣获特殊表现在此后的岁月里,那些胜利与失败,都让我更加坚定自己的道路选择。
1997年11月开始担任河南省京剧院名誉院长,并成立了个人劇團。在繁忙工作间,同时也选拔了一批新的未来歌者,这样可以使自己的专长得以延续下去。而今年1 月份,则前往新加坡进行文化交流活动和表演,这些结合不同的舞台元素,如京劇昆劇與我們稱為三下锅(指京劇昆劇與地方戲相結合)的展示,以及精彩绝伦的人物刻画,使狮城觀眾對我們表示极大的敬佩。
如今,在国内外皆有学生学习于我们,对传播中國戲曲魅力至关重要。我目前担任多个组织中的高级职务,如中国文联会员、中華人民共和國戲劇家協會会员及福建省戲劇家協會理事长,以此来推动更广泛的声音去听闻世界各地对于這種藝術形式所持有的熱忱与期待。不仅如此,這種傳承也让後來的人們能够继续探索並发展這個古老而又活泼的心灵语言——中國戲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