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在1368年底迁都至南京,标志着明朝正式建立并将首都设于江南。
南京作为中国古代四大都会之一,其被选为明朝首都是因为其地理位置、经济实力和政治稳定性。位于长江下游,南京不仅可以控制北方与南方之间的交通往来,而且是连接内陆与沿海贸易的重要枢纽。
建立新都后,朱元璋实施了一系列措施以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政权。他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官员的控制,将地方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并设置了监察制度,以防止地方官吏滥用职权。
同时,他还注重文化教育事业,对书院进行扶持,加强儒学教育,以此来培养忠诚于皇帝、服从中央统治的人才。此举不仅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也促进了社会文化发展。
在城市规划方面,明初采取了一些新的方法,如广开市舶司等外国贸易机构,这极大地促进了民族经济的一次飞跃。同时,由于当时技术水平有限,大规模建筑如城墙、宫殿等主要依赖人工劳动,这也成为了当时一个显著特征。
建筑工程中,还有大量劳动人民参与其中,他们除了从事实际建设工作以外,还要承担食宿问题。这一过程中,不少民众因病死或因饿死,而这也是明初政府建设成本高昂的一个原因。
由于资金短缺和管理上的不足,在一些项目上出现过延误甚至废弃的情况。但是对于那些完成后的建筑来说,它们不仅体现出当时社会生产力的高度,也成为后世观赏之处。例如故宫(紫禁城)就是这样一种典型代表,它至今仍然是世界级别的地标性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