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温第一次北伐驻军灞上时,有一位名叫王猛的读书人来到军营前求见。桓温招揽人才,高兴地接见了他。王猛出身贫寒,但学问渊博,不在乎士族的歧视。他隐居华阴山后,听闻桓温打进关中,便特地来到灞上。
桓温请王猛谈天下形势,王猛分析得精辟细致,使桓温深感佩服。在谈话时,他还不自觉地扪虱子,这让旁边的兵士们惊讶,却也没有影响他的谈吐。
当桓温询问为何地方豪杰不来找他时,王猛指出了桓温未渡过灞水而留在外的人心所思。这正触及了桓温的心事,他并非急于攻下长安,而是想保存实力。
退兵后,桓温邀请王猛南下,但被拒绝。然而这次谋求和讨论天下的机会,让这个摸虱子的读书人名声大噪。
随着时间的推移,当苻健去世,其儿子苻生被堂弟苻坚推翻后,苻坚寻找得力助手,最终发现了熟知历史的大才子——王猛两人一见如故,他们关于国家兴亡的大智慧完全吻合。
于是,一年内五次提升,被封为亲信大臣的一位汉族青年,在氐族官员眼中引起反感。一位氐族大臣樊世因与之争论,被处死,从此氐族官员再无敢言其坏话。
作为京兆尹期间,对权门豪强、皇亲国戚严格治理,大放风气,无数人震惊朝廷。此举受到了赞誉,并在未来十几年的治理下,将前秦国力强盛至统一黄河流域地区,是灭掉前燕、代国和前凉三个小国的关键人物之一。但公元375年病逝前的最后建议是:不要对东晋进行攻击,而应除去真正威胁秦国安全的鲜卑羌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