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国时期,文化艺术运动迎来了一个空前的发展期。各种流派、观念涌现出来,为中国现代文化与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在这段优美的发展历程中,我们不禁会产生一个疑问:这些现代文化艺术观念的萌芽,究竟有没有哪些源头?
回到过去,我们会惊喜地发现,“明国文化与艺术”是一个甚至可以说是毋庸置疑的摇篮。明朝在文化艺术事业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如郑板桥的郑氏南宋文物捐献,赵孟頫的书画才华,和王阳明的理学思想等等。正是这些“思想财富”在历史长河中薪火相传,不断造就着民国文化艺术的宝藏。
这其中,一场关于“民族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争论,可谓是引领了国内文化艺术观念的大转变。一些文化人借鉴西方文化的现代思潮,创新己方文化,重现、再现于世间。中国艺术社,宣传艺术协会,都涌现出了许多楷模,比如齐白石、张大千等大师级艺术家。这些人最为重要的贡献,恰恰是在于发扬了明国文化世代相传的“以物喻道”艺术精神。
除了国内文化造诣,少数艺术家也向西方寻找文化营养,中西合璧形成一种自成一格的新文化艺术风格。如,胡适等学者,西方文化理论在中国的传播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然而,更多的文化人并不满足于单纯地照搬“外国总”理念,而是希望建立自己的观念体系,而这注定要在传统、特别是明国文化的基础上,加以全面的反思与创新。他们作为新一代的“传承者”,用自己对于明国文化的深刻领悟,才创造出那些充满现代感和个性的艺术品。
总之,民国时期的文化艺术运动,虽然是全新的,但它的诞生离不开源源不断的传统文化艺术的积淀,尤其是世代相传下来的明国文化与艺术氛围。从一个侧面反观现代艺术,也可以发现类似的现象:当代的艺术家也是在今天的文化观念基础上,重新认识、创造出新的艺术精品。这一精神流派的传承,从百年前的民国时期,一直到今日,都有其独当一面的价值。作为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与展望,我们有必要从中获得灵感,启迪未来的艺术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