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被谁灭的,实际上是一个误解。很多人认为是外敌入侵,比如吐蕃、突厥或者其他北方民族,但事实上,真正导致唐朝衰落甚至可以说是“灭”的,是一场内战——安史之乱。
这场动荡发生在公元755年至763年间,由安禄山和史思明领导的军队发起。在这段时间里,大量的精英兵力被抽调到中原地区与叛军作战,而不是用来抵御外界的威胁。这不仅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还严重削弱了中央政府对全国各地的控制能力。
唐朝自开国以来,就一直面临着边疆安全的问题。西边有吐蕃不断挑战,北边则有突厥等民族不断侵扰。但正是在这个时候,一场由内部矛盾激化而引发的大规模战争,让一个看似强大的帝国走向了崩溃。
安史之乱期间,不仅民众遭受巨大苦难,而且许多文化遗产也随之毁损。在这一时期,书法家颜真卿写下了一封著名的救亡书信,这些文字至今仍让人感慨万千:“我闻天下英雄尽入后庭,而江湖义士尽为寇仇。”
然而,当我们谈论唐朝被谁灭的时候,我们往往只看到那些血腥残酷的一面,却忽视了更深层次的事实:它是一场由权力的争夺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最终导致一个曾经辉煌一时的大帝国最终瓦解。因此,说唐朝是被“灭”的,并不完全准确,因为它更多的是因为自身内部问题而走向衰败。而当我们提及“安史之乱”,就仿佛听到了一种沉痛的声音,那声音里包含着历史无声的哀悼和对过去辉煌时代永远失去的一丝懊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