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唐代边塞诗人简介
在开元三年(715年),一个名叫岑参的才子诞生于河南仙州,他的父亲当时担任仙州刺史。他的家族世袭官职,祖上有几位曾经担任高官,然而因政治斗争和权力斗争,这些家族成员相继被杀或流放,只剩下岑家的亲族们被迫流离失所。岑参的父亲虽然早逝,但他留给儿子的不仅是书香门第的教育环境,还有对文学艺术的深厚爱好。
自幼家境贫寒,岑参只能向兄长求学。他天资聪颖,从五岁开始学习诗词、经典,并在九岁时就能熟练地写作。这份聪明与出身书香之家相结合,使得他从小便立志于文学事业。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他迁居多次,一度住在嵩阳,又移至颍阳,在这里结草堂,与山水为伴。
二十岁时,岑参来到长安,为求仕途未果,便辗转京洛,以游历河朔为生。他终于通过科举考试取得了进士身份,被授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一职。此后,他又历任安西四镇节度使幕府掌事、高仙芝幕府掌事等职务,不断锻炼自己的才能。在这段时间里,他完成了一系列著名的边塞诗,其中充满了对边疆生活和战士精神赞美之情。
随着安史之乱爆发,岑参东归勤王,最终因为频繁上书指陈朝政中的问题而遭贬谪。尽管如此,他依然继续创作,对边塞风光和将士们的情感世界进行了深入描绘。他最著名的一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其奇特的情感表达和意象丰富而广受推崇。
除了边塞诗外,岑参还擅长山水诗,其作品往往带有一种新奇独特的意境,如《暮秋山行》、《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等。这类作品展现了他对自然景物的敏锐观察力和独到的想象力。
晚年,当他客死于成都时,其子岑佐公收集并编纂出了他的遗作,即《 岑嘉州集》,这一行动奠定了后世对他的评价,并使得他的名字成为唐代文学史上的重要部分。杜甫曾赞誉说:“以为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陆游也称赞说:“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这样的评价足以说明 岑 参在唐代文学界的地位如何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