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唐代著名诗人,以其高祖善方时居荆州江陵而出生于河南仙州(今河南许昌附近),家世背景颇为显赫。他的父亲开元八年(720年)转晋州刺史,他随父居晋州。父死后,仍留居晋州,直至开元十七年(729年)才移居嵩阳(今河南登封县)。嵩阳、颍阳为嵩高山东西两峰所在地,东峰太室在嵩阳,西峰少室在颍阳,两室相距七十里,这里成为了岑参创作诗歌的地方。
早年的岑参因家境孤贫,只能从兄受学,但他天资聪慧,从五岁开始读书到九岁就能赋诗写文。这份聪明与出身书香门第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在这幽静自然环境中,他潜心攻读,不仅打下了广博的基础,而且初步形成了那一种沉雄淡远、新奇隽永的诗风。他早期作品多以淡远为主,而后来的作品则更注重沉雄悲壮。
仕宦生涯中的岑参,在天宝三载(744年)中考取进士并授官右内率府兵曹参军。之后,他又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并曾两次出塞,为边塞生活和战事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在边疆军队中生活六年的经历,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使他成为边塞诗派的一个代表人物。
个人成就方面,可见《全唐诗》4卷本或宋刊7卷本演变而来;但对于《四部丛刊》影印7卷本及宋刊10卷本,其版本较复杂,有待进一步考证。此外,由于历史原因,一些重要文献可能已经散失或未被发现,因此对这些版本进行详细研究将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岑参及其时代文化。
除了边塞诗之外,岑参还擅长描绘山水景色,如《暮秋山行》、《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展现了一种清丽俊逸且意境新奇的情趣。而晚年的作品则表现出了更多隐逸思想和消沉感伤,对时局关切也逐渐增加,使得他的晚期作品具有更多反映时代忧患的情感色彩。
总体来说,无论是作为一位爱国主义者、浪漫主义文学家还是边塞诗人的身份,都可以说,是“灯塔守望”,照亮着那个时代无数人心灵中的光芒。尽管个人命运波折,但通过其丰富多样的文学创作,我们可以窥见那段历史与文化辉煌的一面,也能够感受到作者对于国家和人民忠诚不渝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