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暮时分,大英雄张士诚独自一人坐在室中,思绪万千。他的眼神迷失地望向着燃烧的齐云楼。最终,他决定投井自尽,但未能成功。在此之前,李伯升接到徐达的指示,不断寻找张士诚,幸运地发现了他正准备自杀的情景,并及时解救了他。徐达命令将张士诚押上船,由水路送往建康。
途中,张士诚坚持绝食不进任何食物。当被送到建康中书省后,朱元璋派遣李善长试图劝降他,但张士誠拒绝屈服并大骂对方。这场面几乎演变成肉身相搏。夜幕降临之下,在人不注意的情况下,张士誠终于完成了他的死亡愿望——上吊自尽。
昔日拥有强大的兵力和多次胜利的时候,张士誠内心却显得懦弱而坐失良机;当他成为俘虏时,他以辞世不屈的姿态结束自己的生命,这些都展现出了一位真正的大丈夫气概。在吴地人民看来,他们公认的领袖、宽厚仁慈的人选,为他们带来了轻税和宽政,因此吴人对他充满怀念。
然而,对于明朝历史记载中的关于他的负面评价,我们应该保持一定程度的怀疑,因为这些可能是狂犬吠人的言论,而非事实真相。虽然有贪婪的问题存在于其属下的官员身上,但是他们并不残暴,也没有滥杀无辜。而且,即便是吴地的地主们对于钱财也不是无节制,只不过没有达到极端的地步。
反观朱元璋,他对吴人的怨恨源于他们曾经支持过使用武力的抗争。他利用沈万三家族租赁土地为依据,将额外税收加倍,每亩土地增加至七斗五升。此举导致数年内大量中小地主破产或移走,没有一个幸存者。而苏州当地居民一直怀念那段由轻徭薄赋构筑起来的美好年代,每年阴历七月三十日,他们会烧香祭拜“九四香”,实际上是在纪念和尊敬昔日领导者的仁德。
仔细分析这场戏码,如果我们从朱元璋的心理状态来考虑,那么为了展示自己手中的权力优势,或许老朱确实希望见证一名活生生的敌手跪倒称臣。但遗憾的是,当事人已然坚定不移,不愿低头求饶,最终遭到了老朱愤怒的手足践踏。一旦看到别人低头求情,以葡萄藤紧紧勒住自己的脖子声称臣服,无疑是一种难以抗拒的情感冲动。不料老張仍旧顽固己见,从此可见一斑,是如何无法容忍别人的独立思考与决断力量所致。
《大明朝的另类史》这本书提供了更多关于这个事件背后的深层含义,以及它如何影响了那个时代人们的心理状态和社会结构。本文摘录仅供参考,如需了解更多,请查阅原著文献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