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内阁制简介:明朝内阁的特点及成因是什么?本文将为你详细介绍:
明朝内阁是从建文四年(1402年)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的皇帝咨政机构,逐渐形成了成为明朝行政中枢的角色。内阁辅臣的人数不固定,一人至七人不等,辅臣多自称“阁部”,奉使出外办事。
起初,内阁大学士仅具顾问身份,皇帝仍是最终决策者,而大学士很少有参与决策机会。直到明仁宗、宣宗时期,其地位日益受到尊重,从此权力增大。在中叶时期,如夏言、严嵩等人执掌内阁,其地位达到了宰相之高,可压制六部。
尽管首席内阁大学士拥有票拟权,但他们依然不得不通过内部太监送达批红才能行使职权。首辅大学士的职权如同古代丞相,但必须与宦官合作,以张居正与冯保为例。
那么,明朝内阁制有什么特点呢?
一、形成时期长且始终未取得法定的地位,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
二、其与皇权矛盾重重,却始终屈服于皇权的压力下。
三、受司礼监影响深刻,但又不得不走司礼监路子。
四、与六部经常互争雄长,矛盾重重。
综上所述,有关明代政治制度和实践中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无论是在结构还是在实践中,都存在着许多矛盾和冲突,这些都对整个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