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即位后,励精图治,希望重振国风。然而,朝内党争依旧激烈,加上民间灾害频发,百姓忍耐力已尽,最终多地爆发起义。明朝面临生死存亡时刻,当时若崇祯皇帝想挽救,他能否直接南迁以救国?历史上有过南迁的例子,但对崇祯而言,最大的难题是他已经失去了民心。
崇祯皇帝曾经并非吊死煤山,而是在“南巡”,一事让人充满无限幻想。许多人认为,如果崇祯皇帝真的南迁,他再差也能在南方建立一个割据政权,“偏安江左”的政权。这类似于赵构的成功,在南方建立了南宋政权;司马睿也在东晋中建立了政权。既然历史上有这样的成功案例,那么崇祯皇帝之所以能够在南方建立“明”政权,也是有可能的。
如果崇祯皇帝选择了这个路线,比福王朱由崧所建的“明”政权要具备更强说服力。在福王统治期间,不仅出现太子假冒事件,而且后续还有多人称帝,如弘光、隆武、邵武、永历等,这种情况下当时没有那么多人称帝,政治将更加集中和稳定。
这些观点虽然美妙,但即便如此,即使崇祯皇帝采取这种措施,也无法解决最关键的问题——民心问题。大明走向末期,便陷入了一种深刻的失去民心状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其一边关自从杀袁崇焕之后,将领人人自危,因此很多将领投降清军或保守中立,没有投降的人则更多出于民族气节而非对君主忠诚。
其二朝中大臣与君主同样离心离德,有两件事实表达这一点:首先,大臣们不愿捐款支持战争;其次,当李自成攻破北京,大臣纷纷逃散,只留下孤独的君主。此两事足证大臣早已心散。
其三士族群体对于是否跟随到新的地方也不确定,一方面世家贵族可以从北移至南,但另一方面士族内部矛盾以及与当地士族关系复杂,使得他们不一定会欢迎或者跟随新政府。
其四民间,对于此举缺乏信任,因为大量征税导致广泛怨恨,与农民起义军如李自成和张献忠相比,他们更愿意追随这些领导者而不是被迫服从中央政府。
最后,即便对方贼寇(农民起义)规模巨大且获得广泛支持,对任何地方都不会放过机会。而在新的位置坐稳江山显然是不现实的。
因此,即使实现了这场梦想性的“避难”,但仍然注定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