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讨宋朝军事疲软的根源时,我们经常提到“重文轻武”。然而,历史上并非只有宋朝如此。明朝同样注重文化发展,但其军事实力显著强于宋朝。这主要是由于两代皇帝给人的印象和他们所采取的军制政策不同。
首先,我们来看看两个时代的皇帝形象。宋朝的皇帝给人留下了文弱、优柔寡断的印象,如澶渊之盟前,尽管宋真宗面对辽国威胁,但他最终还是决定了谈判,并同意支付一百万两银子的赔偿,这让后世认为他过于怯懦。此外,仁宗即位后不久,其子便去世,他被迫迅速立储君,这种行为也反映出宋朝皇帝缺乏决断力。
相比之下,明代的皇帝则显得更加坚定。例如,不受欢迎的英宗朱祁镇虽然混乱了一些,但是他敢带兵亲征,这在当时就显示出与之前一些皇帝不同的勇气。即使正德年间被视为沉迷妓院、养豹子的荒唐君主,也曾亲自带兵打仗并取得胜利。这表明明代皇帝更为强硬,更愿意参与战争,对后世产生了积极影响。
再者,即使遭俘也不一样,比如靖康二王,他们整生未能返回故土,而明英宗朱祁镇虽然也是战场上的俘虏,但至少是在自己的国家被捕,而不是像靖康二王那样,在都城中被人所擒,这一点也分散了一部分负面评价。
除了这些形象差异,还有更深层次的问题——两代帝国在军制方面存在根本性差异。在这个问题上,宋朝倾向于过度分权和法治化,使得权力的集中受到限制。而枢密院作为管理军务机构,其统帅大军之权完全掌握在枢密院手中,而没有授予其他任何官员或将领发兵调动的大权限限,所以导致了高频将领更换以及战区司令由文官太监担任等问题,从而严重影响了行兵打仗时灵活性和效率。
此外,由于将领更换频繁,将校不知道手下的士兵谁才是真正勇敢的人,而士兵们也不了解他们所服从的是哪位优秀将领,因此各自无从做起,无以成事。这一切共同造成了历史上许多著名战役并不具有代表性的结果,没有出现足够杰出的指挥官,为后世塑造出了一个看似脆弱无力的古代中国政权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