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个朝代的覆灭,原因无外乎自然灾害与人为因素。明末之际,那一轮小冰河期的严寒谁都清楚。不过,这些自然灾害只是表象,而真正决定命运的是内在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官员身上,他们整体上缺乏能力和效率。这一点不仅体现在抵御鞑子的几次关键战役中,也反映在国家的财政管理和社会治理方面。
首先,我们来看看财政状况。一统天下的封建王朝,其最重要的收入来源是什么?是盐税,这是国家垄断的一项高额税收。在清朝和两汉时期,盐税收入占到了三分之一以上。而明朝的情况则不同,尽管盐价远高于清、汉时期,但由于征收效率低下,盐税收入甚至达不到前两代的十分之一。这导致了大量盐商积累巨资,从而形成了一批富可敌国的大型企业集团。因此,可以说,是官员们的问题造成了这一局面。
其次,要谈到藩王制度。在万历年间,有超过20万宗室成员,其中许多没有从事生产活动,只依靠国家供给生活。此外,还有很多士绅不缴纳税款。这一切都是由于政府政策失当所致。明朝自开国起,就因为朱元璋个人文化水平低下,没有长远规划,因此注定了后来的种种问题,比如藩王割据以及推恩令等。此外,他还实行了低廉工资制,对官员进行束缚,并且实施了一系列如卫所制度这样的政策,这些都证明了他的决策缺乏深度和智慧。
可以看出,朱元璋身边并未培养出像样的人才。而建文帝更是不幸地削弱藩王,使得朱棣得以夺取皇位。为什么之后几代也没出现优秀的人才呢?这与科举教育有关,因为人们主要集中研究四书五经,而忽视实际应用知识,从而阻碍了新思想、新学科乃至科学技术发展。此后,一直到清朝,每个时代人的思维都越来越僵化,不愿意接受新的观念或方法。
最后,如果要从根本上分析的话,那么中华文明缺少启蒙者,如亚里士多德这样的人物,就是一个重要原因。大约百家争鸣时代每个派别都是试图解决如何治理人的问题,却没有产生系统性的、具有逻辑性质的思考方式。不论是发明文字还是其他工具,都有其不可避免的地步。如果我们回顾历史,不难发现这是中华文明发展的一个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