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任何一位建立大一统王朝的皇帝,都渴望着四夷宾服。明朝也不例外,当朱元璋即位后,他通过使臣向日本发送国书,表达了两个愿望:希望日本来朝贡,以及要求他们解决扰乱明朝边境的倭寇问题。然而,面对这份国书,日本并不仅未如期而至,更是砍掉了使者的脑袋。这次羞辱让朱元璋恼怒,他扬言要用武力征服日本。
针对朱元璋的威胁,日本摄政王怀良亲王回信予以反击。他在信中既给予了“天朝”面子,又暗示了强硬立场。那么,这样的勇气何以生起?这一切与两件历史巨变密切相关:南宋灭亡和蒙古入侵、日本抗抵之举。
在南宋时期,大明被视为榜样,而当南宋覆灭时,日本举国哀悼。因此,可见到它们对于中华文明的情感深厚。而随着蒙古入侵,一度有过征讨日韩之念,但最终因台风摧毁船队而失败,加强了其自立意识,使得对中国的崇拜消失。
百年后汉人复国成功,但继起的明王朝在日本眼中已非正统地位所能及。在朱元璋看来,日本不过是个“无道民为贼”的小丑。但从另一方面讲,对于他来说,其实更应该是心存敬畏,因为它认为自己比大明更有资格继承华夏文脉。大战一触即发,但是面对步步紧逼的大军,小小岛国依然坚守自己的立场。
除了上述原因,还有一层心理和战略考量让怀良亲王能够保持冷静。他知道,即便是中国,也从未真正掌握海上战争胜利经验,因此不会轻易动手。此外,他估计大明皇帝不敢做蒙古远征军都做不到的事—轻易踏足海外战争,所以这些威胁不过是空谈而已。
果然如此,不仅如此,大话压人之后,大明始终没有行动,只是在留下丹书铁券,将Japan定性为“不征之国”。这或许是一种宽恕,或许只是无奈;因为虽然我不会打你,你也别惹我。大 明时期,无论国家力量如何悬殊,从两国角力的气势看已经呈现均势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