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梦商朝文史网

明朝大考拿破仑试图解锁科举之谜(图)

0

在古代中国,科举考试不仅是选拔官员的重要途径,也是一场充满故事和趣味的盛宴。从隋朝开始,直到清末,这一千多年的制度见证了无数才华横溢的人才涌现,同时也留下了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记载。

在没有照相技术的情况下,考生的身份查验完全依靠文字描述。清代的一位姓胡的监考官尤其严格,他通过名册上的记录来识别考生的年龄和外貌。如果名册上写着“微须”,那意味着这个人的胡须并不浓密,因此他会拒绝那些长胡子的人参加考试。一位不服气的考生反驳说:“根据朱熹注释中的‘微,无也’意思,如果按照您的话来说,那么《论语》中‘孔子微服过宋’就等于说孔子赤身裸体地经过宋国了!”

到了清末,科举考试废除了八股文这一政策,并要求命题更加涉及历史知识。在一次考试中,一道题目让考生比较两大历史人物——项羽和拿破仑。但很多人对拿破仑一无所知。有一位勇敢的心怀灵魂之士,以开门见山之姿直接回答:“若项羽力能拔山,而车轮已被摧毁,那么凡夫俗子即可轻易取胜何需英雄?这正是聪明人善用人才的智慧。”

另一个有趣的小插曲发生在乌尔恭额巡抚任期内,当时他亲自去书院监督考试。在学生们争抢用餐时间时,他看到了一幅混乱的情景,不禁皱起眉头称他们为“老鼠”。其中一位学生便以联珠应对说:“鼠虽大小均称老;龟虽雌雄皆姓乌。”这种幽默风趣的手法,在当时一定引起了大家的大笑。

为了激励民众学习,有时候科举制度会显得有些荒谬。比如前清规定每个县至少要录取三名童生,但有一年某偏远县只有三个人报考。当主考官收到试卷后,他发现其中一个只写了“且去”二字;另一个则只抄题目什么都没写;第三个则什么也不做。这场面让主考官惊叹不已,最终决定把那个只写“且去”的人作为第一名,因为这表明他可能拥有丰富知识。而另外两个人的表现同样显示出他们各自独特的品质,即使是在如此荒谬的情况下,他们仍然展现出了自己的才能。

尽管有些故事可能是杜撰或夸张,但这些趣事确实展示出了科举时代人们对于文化、学问和智慧竞赛的心态。不管真假,它们都是我们了解过去的一个窗口,让我们感受到了那份古人的热情与努力。

标签: 商朝军事与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