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听说,明朝的皇帝们往往不太为人称道,但是在他们的身边,有些大臣却是真正的栋梁。比如说,于慎行,他在17岁就考中了举人,在鹿鸣宴上,当主考官提议给他举行庆典时,他并没有像其他人那样急于表达感激之情,而是婉言谢绝。在于慎行担任官职期间,他始终保持着清廉和坚守原则的品格。
于慎行是一个忠厚老实的人,是张居正最喜欢的一位门生。他对张居正怀有极高的尊敬,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会盲目地支持一切。张居正推动了一系列改革,这些改革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明朝经济的状况。但他的独断专行引起了很多大臣的不满。当御史刘台上书批评张居正时,竟被关进监狱。于慎行便去看望刘台。这一行为让张居正感到非常不满,于是找来问话。于慎行回答说:“刘台并无过错,我应当去看望他。”
当张居正父亲去世后,他应该回家守丧,但是由于改革工作紧要,他不愿放弃权力,就让他的门生们向朝廷提出“夺情”的请求,以此继续留任。但万历皇帝批准这一请求,这导致朝中发生了一片争论。在这场风波中,于敏性与其他大臣联名上疏要求万历皇帝撤回成命,最终事件不了了之。而当張居正在世时,即使知道於敏性参与反对自己,也仍然询问於敏性:“你平日里待我恩重如山,为何如此对待我?”於敏性恭敬地答道:“您虽然是我师傅,但您此次却犯了错误!”
張居政逝世后,那些一直对其持有不同意见的大臣纷纷发表文章悼念。而在張氏死後,不久即遭到抄家的惨剧,其遗孀及幼子幸得於敏性的求情而免受牵连。凭借其严谨、诚实的品德特质,於敏性赢得了人们的一致赞誉,并最终成为内阁首辅。
这样的故事,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历史人物背后的荣辱与沉浮,以及他们如何在复杂多变的情势下保持自己的原则和信念。在追寻历史真相的时候,我们也许能从这些细节中学到更多关于忠诚、智慧和勇气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