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听闻,明朝的皇帝虽非英明,但其大臣之忠诚则是显赫的。于慎行在年仅17岁时便考中举人,并在鹿鸣宴上因主考官提议而备受瞩目,然而他却以谦逊之心婉拒了这份荣耀。在其后随于慎行出任官职期间,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操守与原则。于慎行,其性格忠厚老实,是张居正最为倾心的门生,而他对张居正也怀有深深的尊敬,但并未盲目地支持他的所有政策。张居正推行新政虽然使得明朝经济见长,却也引发了许多大臣不满。当御史刘台上疏反对张居正时,竟被关入监狱,而于慎行即刻前往探望,展现出其坚定的人格魅力。面对这一情况,张居正询问于慎行此举理由,于慎行回应:“刘台无过错,我应去看望。”这段往事,让人感受到一位大臣对于公义和道德的坚持。
当张居正父亲病逝,他本应该回家守孝,但改革工作迫在眉睫,他却不愿放弃手中的权力,因此决定利用“夺情”来继续留任。但万历皇帝最终批准了这一要求,这一决定激起了一片哗然。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大臣联名向万历皇帝提出异议,其中包括于敏卿,他和其他同僚共同撰写了一封信件,以此要求收回成命,最终这件事不了了之。
当张居正在世时,即便知道这些事情发生,也从未直接责怪于敏卿,只是在私下里表达了一丝失望。而至於張居正离世後,大批不满者纷纷上书致敬,对於張居正在死后遭到抄家的行为感到遗憾。一旁默默观察着的是那个一直保持沉稳态度的大臣——于敏卿。他在这个关键时刻,用他的影响力保护了張居前的母亲及未婚妻儿子,不让他们成为牺牲品。
凭借着这次行动,以及他过去的一贯做法,在民间乃至朝廷都广泛获得赞誉。直到万历三十三年,那个曾经低调而又恪守原则的大臣——于敏卿,被推举为内阁首辅。这段历史充分展示了一个人的品质如何塑造他的人生轨迹,同时也是一个时代精神与价值观念变化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