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曾经形容这本书为“不新的《万历十五年》”,确实,万历十五年,也就是1587年,不仅是中国封建王朝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更是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的一次重大转折。这个平凡的日子,既有决定性事件的发生,又充满了看似无关大局的小事,但正是这些细微之处构成了时代变迁的背景。
关于明史的叙述往往被描述为“税重民穷”,然而黄仁宇提出了更深入的分析,他认为国家赋税过重并非导致民贫困根源,而在于法律与政府效能问题。两千年的中国历史,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达到了顶峰,而黄仁宇撰写《万历十五年》的初衷,便是在揭示这一现象及其后果。
在万历时期的大臣如张居正、戚继光、申时行、海瑞等,他们各具特点,却都以悲剧告终。在这种体制下,即使明朝君主也只能采取观望态度,这种强大的体制惯性所带来的悲哀令人沉痛。每一位官员都试图通过改革改变命运,但最终失败,大多数人遭受革职或入狱的惩罚。一群文官为了维护集团利益,使得国家武备、科技创新和商业发展均陷入停滞状态。而文官与宦官之间权力的斗争进一步削弱了大明帝国。
历史上,万历十五年的平淡反映出了一系列容易忽视却影响深远的事故,它们虽显得微不足道,却隐含着前因后果,是推动历史巨轮移动的关键力量。在《万历十五年》中,我们见证了这个衰落帝国命运悲剧的人物故事,以及他们无法挽回命运如何被时间抹去。
尽管对中国依靠意识形态而不是法律治国的问题,黄仁宇在其著作中进行了深刻批判——意识形态绝非完美之选,它不能替代技术,更不能替代法律。他认为,明朝特色在于利用意识形态作为统治手段,使其渗透到帝国各个方面,无论强度还是广度,都达到空前的程度。
从那以后,一条分水岭划定:东方世界与西方世界开始走向分别!西方强盛崛起,同时东方文化开始失色。这一年,是中华民族自我觉醒前夕,也是面临外部挑战不可避免的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