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看完明朝历史,反复探究国本之争的事件过程
朝臣拥护太子,流言传播神宗承诺
明神宗不愿立自己不喜欢王恭妃所生的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而是有意立郑贵妃所生的皇三子朱常洵为太子。这种承诺违背了祖制和封建礼制,对朝廷大臣造成巨大的影响。
朝中大臣受到流言影响,上疏建议册立皇长子朱常洛
他们提及皇储问题,奏折累计成百上千,无不是指责后宫干政,矛头直指郑贵妃。首辅申时行上疏列举前代立储例,要求册立皇长子朱常洛,但被推托以“年龄尚小”为由。
朱常洛五岁时,被推迟到两三年后再举行
此事引起大臣们怀疑万历要废长立幼,他们不愿被记入史册,让后世觉得无忠君爱国之人。大臣们纷纷上书,有人被降职,有人被处罚。
明神宗怠政,大臣继续要求册立皇长子
自从冊封郑貴妃為皇貴妃引起反对以来,明神宗对临朝听政极其厌恶。他沉迷于六宫佳丽之间,不理会群臣的请求。此后,大臣仍然要求册立皇长子,并集体请辞施加压力。
申时行辞职,一次又一次推迟太子的册封
虽然申时行表面上支持,但暗中劝谕,此事曝光后他名誉扫地,被迫辞职返家。大臣们敢放胆抨击私生活,使得宦官也不再担忧秘闻传出,加深了与外廷关系的紧张。
三王并封之礼激发公愤,最终收回原命
在大学士王锡爵的密奏下,将三个儿子的王位同时赐予,以待其中善者继位。但这遭到了众人的强烈反对,因为它质疑了嫡子的合法性。最终,在公愤的压力下,三王并封之礼取消,从而维持了嫡系继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