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梦商朝文史网

明朝那些事儿第四部孙一徐光启的十字围秘密花园(图)

0

在明朝的第四部历史记录中,孙一提到了徐光启与小站稻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清代之前,津南地区的小站稻种植活动为今天的种植奠定了基础。在宋、辽对峙时期,一位名叫何承矩的人提出了屯田种稻的想法,并且得到宋太宗的支持,实施了这一计划。元代和明代也继续进行了屯田种稻活动。

到了明永乐二年(1404),成祖朱棣派遣亲兵大规模地移民到津南开荒种植水稻。此后,丘浚提出华北滨海平原都可以开发水利资源,这样就能化斥卤为良田。万历二十五年(1597)春天,有个户部奏请天津巡抚万世德关于开垦土地的事宜:他发现天津沿海地区有适合种植嘉禾的地方,因此设置了一些工人去开垦荒地,并给予他们印章,让他们负责自己的一块地,当这些地产出粮食后才开始征税。

不久之后,汪应蛟任命为天津海防巡抚,他看到葛沽和白塘口等地方的大片土地都是沙土,不适合耕作。他认为,只要有水,就可以化沙为金于万历二十八年,在白塘口和葛沽两处组织民众进行军垦民种5000多亩,其中包括2000亩水田,每亩最高收获四五石。这标志着陆续开发了整个津南地区。使用的是江南围田耕作方法,以“求、仁、诚、足、愚、食、力、古、所、贵”10个字命名,被称之为“十字围”。

围田布局是这样设计的:一面紧邻河岸,而三面则是开辟渠道,与河水相通;深度广阔各是一丈五尺;四面筑起堤坝以防止洪涝;堤坝高厚各七尺,同时设立沟渠分割,使得排涝灌溉更加有效。此外,还利用海河潮汐来灌溉农田并排放尾水,使土壤盐碱性降低,对于低洼或地下水丰富区域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

在这段时间里,有一个著名科学家徐光启因修订历书而被朝臣所不满,所以他选择休病前往天津,从1613年至1621年期间,他先后四次参与屯田工作,并将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于《农政全书》中。在他的第一次到达时,大量的地界已经荒废。他写信给朋友说:“我看到了无数荒废的地界,即便是最贵重的地界,也只值六七分钱每亩,最便宜的地界只要二三厘钱,而且赋税很轻。”

他购买了20顷荒芜的土地,在那里引入来自江南优良品種,並采用圍壁法防範洪泛,并在岸边挖掘取用来备战旱情,同时利用潮汐进行灌溉。结果显示,每亩收获米石五斗,是以前许多倍。而他的改良措施,如倒茬轮作使得土地肥沃,不仅节约了用水,还减少了病虫害和杂草的问题。

此外,他还研究如何改善盐碱土层,以及施肥问题。他分析,如果是在靠近海边的地方,那么初期不应该直接栽培稻,因为洗净盐分不足。但终于,在1617年的晚秋,他成功完成了一次从江南带来的新品種向北方移植。当太平盛世结束并进入更乱的时候,又一次需要大量人手来投入到屯田工作中。当时一些官员建议扩展屯业,他们指出尽管土地价值很低,但仍然可以用于生产,而当官员们见识过这些潜力巨大的领土之后,他们变得更加积极主动起来,以实现更大的目标。

标签: 商朝贸易与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