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承恩出生于一个小商人家庭,父亲吴锐乐观豁达,但对儿子的未来有着更高的期望。他的名字汝忠,意味着他将来要做大官,上承皇恩、下泽黎民。从小就聪明好学,读诗两三岁,六岁入私塾。然而,他对“四书五经”的兴趣随时间减退,而对神话和野史的热爱却越发浓厚。他最喜欢的小说是《百怪录》和《酉阳杂俎》,这些书中丰富多彩的神话世界为他日后创作《西游记》奠定了基础。
在青少年时期,吴承恩沉迷于听闻淮河水神及僧伽大圣等故事,对此他的父亲感到恼火。他个性狂放,不愿意走正道。但即便如此,他仍然能与同乡叶姓姑娘结婚,并重新拾起“四书五经”。几年后,他考取了科举生员资格,让家人欣慰一阵子。
尽管如此,他在南京参加乡试未能如愿以偿,这让他深感失落。在父亲去世后,他专心致志于八股文,但再次失败之后,在一次病倒期间几乎丧失希望。他被困顿生活所打击,同时也因为命运不济而感到沮丧。
在这样的逆境中,《西游记》的创作成为了他释放情绪的一种方式。这部小说反映了封建科举制度和黑暗社会现实的问题,使它成为了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文学作品。通过写作,《西游记》成了吴承恩表达内心不满和抗争社会现实的一个渠道,也是他用血泪编织出的不朽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