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承恩,出生于一个小商人家庭,其父亲吴锐乐观豁达,以知足常乐为哲学。然而,他并不希望儿子跟自己一样平庸无为,因此给他取名承恩,字汝忠,这个名字意味着他希望儿子将来能够做大官,上承皇恩,下泽黎民,为后世留名。
从小,吴承恩展现出了超凡的才能和勤奋好学。他在两三岁时就能读诗,并在六岁入私塾深造。随着老师的指导,他学习进步迅速,在少年时期便因才华而闻名乡里。人们对他的期望高远,但随着年龄增长,他对传统经典失去了兴趣,而是倾向于阅读神话故事和稗官野史。
他特别喜欢《百怪录》和《酉阳杂俎》,这些书中的奇异世界吸引了他,使得他养成了搜寻奇闻趣事的习惯,这些经验成为创作《西游记》的基础。在年轻时,他沉迷于听水神及僧伽大圣等神话故事,有时连续几天沉浸其中。
随着时间流逝,吴承恩进入青年时代,但他的兴趣并未减少,他保持了狂放不羁、轻视世俗的个性。这让他的父亲感到忧虑,因为商人的社会地位低下,加上家境每况愈下的情况,他们家逐渐遭受嘲笑。
尽管与父亲关系紧张,但20岁那年,父亲还是安排了一门亲事,让他结婚与同乡叶姓姑娘成婚,他们相夫妻感情深厚。此后的几年中,由于妻子的劝导和勉励,以及重新学习“四书五经”,吴承恩取得了优异成绩,最终考取科举生员资格。
然而,当年的失意重演,在南京参加乡试后落第,再次失败让家庭情绪跌至新低。当年的落单,对父母精神造成巨大打击。不久之后,他的父亲去世了。此后三年间,在家庭支持下,他专注于八股文之上。但再次考试未果,即使病倒,也没有改变命运。在面对生活艰难、科场挫败以及背负家族责任时,吴承恩怀抱坚定的信念:命运由天定,不是人力所能左右。他以此作为支撑,将自己的生活继续下去。
当《西游记》问世后,它带来了各种艺术形式,如诗歌、绘画、书法等,其中图册由陈奕禧书写,一幅接一幅生动传神富有想象力,使故事情节更加丰富多彩。这一切都发生在科场上的失意与生活困顿中,那些体验深刻地影响了他的思想,让他开始思考封建制度和黑暗社会的问题,用志怪小说表达内心不满。在不断抗争残酷现实的过程中,基于血泪编织的心愿,《西游记》成为了不朽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