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明朝的身份问题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许多人认为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北伐成功的朝代,但根据谭其骧版本的历史观点,明朝并不被视为大一统王朝,而是一系列地方割据政权中的一个。
让我们来回顾一下明朝时期中国的情况。在1368年,朱元璋将蒙古统治者驱逐出中原,并在内地13省建立了明王朝。但是在中国北方仍然存在着北元政权,直到1402年布里牙特·乌格齐建立了瓦剌,这个政权控制着东起兴安岭、西至阿尔泰山和巴尔喀什湖、葱岭、南抵大漠的一片广阔地区,是当时中国古代北方草原民族最后一股强大的力量。
1439年的土木堡事件后,瓦剌攻入北京,被于谦击退。随后明朝修建了长达近200万里的长城,但整个 明 朝都未能真正统治过蒙古高原。
再看西部,在明朝时期新疆地区属于察合台汗国。这是一个由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建立的蒙古四大汗国之一,其最盛时期疆域东至吐鲁番和罗布泊,西及阿母河,一直到塔尔巴哈台山南边界。1406年,明朝设立哈密卫,但1472年被吐鲁蕃攻占,此后双方多次争夺哈密,最终1513年明军放弃新疆东部,将防守区域缩至嘉峪关。
显然,当今关于“是否大一统”的讨论,与过去对此事态度相比,有着不同的理解。在《皇清祖训》中,即洪武二十八年的版本,也有提及15个不征之国,不仅包括亚洲国家,还有印度洋岛屿,这些国家并没有受到征服或影响。这些国家包括:日本、日本琉球群岛、大琉球、小琉球、安南(越南)、真腊(柬埔寨)、暹罗(泰国)、占城(越南南部)等。此外,还有苏门答腊岛上的几个小国,以及马来半岛上的渤泥(文莱)。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个人觉得现代人对于“大一统”这一概念可能需要重新审视,因为它并非如传说所言,从始自终无间断地存在过。在历史上,每一个新的王 朝 都会有一段时间内试图恢复或推动“大一统”,但实际情况总是与理论相去甚远。而且,如同以往史观一样,将自己的政权定位为继承者,比如宣称自己继承了前任帝国内部分遗产,或许只是为了巩固自身的地位而采取的一种手段而已。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可以认为在封建时代的大部分时间里,“政治中心”不断更迁,而不是像今天常见的情景那样,由一个单独的大帝国稳定地掌控所有领土。如果要追求一种更精确的定义,那么我们应该认识到每个时代都有其特定的政治实体,并且它们之间可能存在多层次甚至互不隶属的情况。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时候,我们会看到一些似乎独立又像是分裂出去的小国家,它们各自拥有自己的文化和制度,同时也保持着与其他地区或者中央政府的一定的联系和关系。
总结来说,就算按照传统意义上的“大一统”,也不难发现任何一个具体的时代都是由众多局部割据形成的一个复杂网络,而不是简单、一致性很强的一个整体。当我们谈论过去时,我们必须从当下的知识框架下,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去理解那些曾经发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