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明朝虽是文明古国,但在自然科技领域,却显得落后于欧洲。那么,这个时代为什么无法发光?接下来,小编将为大家揭开这一迷雾。
首先,儒家思想的影响力不可小觑,它偏重于礼义道德,而对技艺不屑一顾。知识分子们脱离了生产生活,与自然科技的研究和发展渐行渐远。相较之下,欧洲白人种群具有强烈的探险精神,这促进了他们对自然界深入了解和探索。
其次,在封建社会中农业占据主导地位,统治者实施重农抑商政策,不利于与工商业密切相关的自然科技进步。而此时期欧洲正萌芽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其丰富的人口资源、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为科学技术提供了广阔舞台。
再者,从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来看,12世纪之后欧洲已经领先世界其他国家。在这个时间点上,一些主要国家建立起包括自然科技在内的综合性大学,而亚洲大陆则缺乏类似的高等教育机构。此后随着文艺复兴运动及启蒙运动,对宇宙、生命等问题产生新的思考方式,使得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从麦哲伦环球航行到开普勒定律,再到解析几何等重大发现,都展现出西方世界前所未有的科研活力。
第四点,便是明朝八股取士制严格限制了学者的思路,以及那些阻碍思想进步的手段都存在。这一切都让人们难以超越既有框架,不利于新观念、新理念的提出与实践。
最后,我们不能忽视的是明朝取消数学科考这一举措。这一决定导致算术在该朝停止进一步发展。尽管宋元时期曾经设立过算学考试,并且太学、国子监等学校也教授算术,但随着八股取士制的大量推广而被逐渐淘汰,以珠算代替筹算,最终造成古代数学知识流失长达数百年的沉睡状态。
直至明末,当耶稣会士带来了西方科技书籍并进行翻译,如《几何原本》、《同文算指》以及《崇祯历书》,这些著作不仅传播了西方数学知识,也标志着中国重新认识到了外部世界中的智慧,为日后的学习和融合奠定了基础。但即便如此,由于各种原因,中国仍然没有能完全赶上那个时代快速变化中的全球科技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