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承恩出生于一个小商人家庭,父亲吴锐乐观豁达,以知足常乐为哲学指导。然而,他希望儿子不象自己一样过着平凡的生活,因此给他取名承恩,字汝忠,这个名字意味着父亲期望他将来能做大官,上承皇恩,下泽黎民。童年时期的吴承恩确实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他聪明勤奋,一般文章都能轻松掌握。他从三岁开始读诗,六岁进入私塾学习,有了老师的专门教导,他学业进步迅速。少年时期,他就因才华而闻名乡里,但随着年龄增长,他对“四书五经”的兴趣转移,最喜欢的是神仙鬼怪、狐妖猴精等奇异故事。
他特别钟爱《百怪录》和《酉阳杂俎》,这些书中的五光十色的神话世界激发了他的搜奇嗜好,为日后的创作《西游记》打下了基础。在青年时代,他沉浸在离奇故事情节中,对神话故事充满狂放不羁和轻世傲物的情怀,这让家人感到失望和担忧。
20岁时,尽管与父亲关系紧张,但仍安排了一门亲事,与叶姓姑娘结婚,他们婚姻幸福美满。这也许是妻子的劝诫使他重新拾起“四书五经”,几年后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并获得生员资格。但未料到次年的乡试中落第,使得他的情绪跌宕起伏。
接连两次科举考试失败,以及父亲去世,对吴承恩产生巨大的打击。在病倒期间,他曾有过绝望之念,但最终恢复了生活勇气。他认为命运决定功名富贵,不是人力所能左右,而生活上的困顿则带来了新的压力,让全家人的开支只能依靠每月领回的小米维持。
清代康熙时期,由陈奕禧书写的《西游记》图册展示了唐僧师徒取经故事的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如诗歌、绘画、书法、雕塑等,它们不仅有巨大的美学价值,在民俗学、社会学上也有重要影响。面对科场上的失意和现实生活中的困境,吴承恩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封建科举制度和黑暗社会现实,从而倾向于用志怪小说表达内心不满,用血泪滋养,将自己的生命体验融入到作品中,为我们留下了一部永恒的人文宝库——《西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