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中的小舟一日可行千里,体现了古代中国制船技艺之高超,而此次在古猗园逸野堂内展出的纯手工制作的大型古船模型真实精妙地再现了中国古代卓越的造船和航海技术。
船模制作技艺在中国历史悠久,出土文物可上溯到汉代。上海地区的造船历史,可追溯到唐代。中国古船模型制作是以真船同质材料,如木料、布料、线绳、竹子、麻、金属、油漆等十多种材质为制作原料。制作技术涉及放样、木工、竹编、漂染、缝纫、雕刻、绘画、上漆等多门工种,制作材料的多样性使得制作人需要掌握多门工种的制作技艺,所以古船模型制作技艺也是集多种传统手工制作技艺于一体。
在当下,传统手艺在高速发展的今天显得弥足珍贵,现在的年轻人习惯了快节奏、便捷为先的生活方式,老手艺传承遇到了许多瓶颈。
在安徽合肥有一位“指尖上的船王”,他用三十多年的时间,制作了数百艘中外古船,而每艘古船背后都有一个故事,一段历史,甚至记载着一个民族的兴衰荣辱。记者日前来到“船王”吴培的工作室,探访船模制造这项传统非遗技艺。
所谓古船模型,是指按原船比例缩小或放大制作的船体模型,其零部件均与原船一致。吴培所做的古船,均是以具有真实历史背景的名船为蓝本,用木料做成的古代名船。记者在吴培的工作室里看到,大小各异的各种名船:古罗马战船、西班牙战船、郑和宝船……数量之多宛如一个古船博物馆。
吴培说,从事船模制造三十年,前前后后大概制作了300多艘古船,其中最让他得意的还是中国的古船。比如,晚清重臣合肥人李鸿章乘坐的清代官船,郑和下西洋乘坐的郑和宝船,《清明上河图》里出现的汴京商船。
吴培表示,船模的还原,最重要的是真实。为此,他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去搜集船只的历史资料,尤其是中国的古船,从船体、船帆、船橹到船体装饰。“没有现成的资料,我就去北京、南京等地造船厂和图书馆找,国内找不到的就托人在国外购买。”吴培说。
吴培向记者展示了李鸿章当年乘坐过的清代官船,无论是船体内部的桌椅板凳,还是船模上可以移动的梯子,都是他一刀一刀打磨出来的。吴培说,因为古代官船很多都是以帆为动力,但遇到桥就必须放下来,因此船帆桅杆可以升降。
据了解,当年李鸿章家族在合肥周边经营粮食生意,这种巢湖官船载着李鸿章及家人从南淝河驶向巢湖、驶向长江。
事实上,吴培的“恋船”情结源自于小时候的经历。他在南京长江边长大,每天看着江里往来的船只,让他对中国古代的造船技术充满好奇。后来吴培学了雕刻,便完全投身到古船模的制作中来,像郑和宝船这样的船模往往需要几年的时间才能完成,因为光一艘船上就有几千个零件需要制作。
在还原古船的过程中,吴培对于古船的历史也是如数家珍。吴培说,古船模的制作不仅是还原实物,更多的是还原和记载历史。以古罗马战船来说,它是靠人工划桨和风帆驱动,不仅速度快,而且战斗力强,古罗马的兴盛与其精妙的战船设计紧密相连。因为制作船模,吴培结识了不少外国友人,每当吴培有新的造船计划时,便托国外的朋友寻找古船的设计资料,而他制作的古船也被欧洲、美国和日本等地的友人收藏。
吴培在制作船模的过程中也有遗憾,他说,中国曾是世界上航海技术最先进的国家,但许多先进的船体设计和造船工艺都已经失传,而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通过船模来挖掘中国古船的设计和制作工艺,重现中国辉煌的船文化历史。
如今,吴培开了一家船模技艺传习所,一边传承这门传统的非遗技艺,一边对外宣传中国船文化。吴培还准备收集资料,制作并还原出三国时曹操曾在合肥使用的战船以及近代化之父——安徽合肥人刘铭传使用的战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