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册立长子为太子的原则下,大臣们普遍支持皇长子朱常洛,但明神宗却偏心于郑贵妃所生的皇三子朱常洵,甚至有意将其立为太子,这引起了大臣与慈圣皇太后的强烈反对。国本之争因此持续了十几年,最终以明仁宗的妥协收场。
据说,神宗与郑贵妃曾在大高玄殿祷神盟誓,相约立朱常洵为太子,并将密誓御书封缄玉匣内,由郑贵妃保管。这违背了祖制和封建礼制,对朝中产生了巨大的危机。大臣们受流言影响,上疏建议尽早册立皇长子朱常洛,以破除流言,他们指责后宫干政,矛头直指郑贵妃。
申时行首辅上疏列举英宗、孝宗被立太子的例证,再次要求册立皇长子,但明神宗推托称皇长子的年龄小,不愿让不喜欢的王恭妃所生的儿子继位。朱常洛五岁时,王恭未受封,而朱常洵刚出生,即被封为皇贵妃,这激起了一些大臣怀疑万历要废长立幼的大恐慌。
当户科给事中姜应麟等人提出册立东宫,被明神宗降旨处罚。沈璟、孙如法也因此遭到惩罚。但是这并没有改变明神宗的心意,他仍坚持依照顺序来决定储君问题。
随着时间推移,大臣们继续请求册立皇长子,但他们的提议被不断地推迟。在这种情况下,大臣们纷纷辞职或遭到廷杖。洪乃春因提醒帝王“私生活”而死去,最终导致更多的大臣受到牵连。
最终,在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大学士王锡爵向清华奏请,将三个儿子的身份从公主改为公爵,同时由嫡母抚养,以避免未来可能发生的问题。不过这个提议并未得到通过,因为它暗示了对现任储君合法性的质疑,从而引发了一场新的政治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