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跃进:明朝海禁长达200余年,是中国未能适应世界发展潮流的关键因素。自明朝初期,海禁政策被广泛实施并持续至后期,其影响深远,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规模封锁。明朝的这一举措,对国家产生了极为负面影响,为中国走向自满和落后的道路奠定了基础。
朱元璋在位期间,将宋元时期对商业相对宽容的态度转变为严格的重农抑商政策,并实施严密的人口管理制度,以限制人口流动。海禁政策不仅符合其统治理念,也成为他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种指导下,他将周边多个国家列为“不可侵犯之国”,警告后代子孙不要轻易发动战争,以免浪费国力。
“片甲不得下海”的命令直接切断了沿岸居民生存的手段,因此违抗者屡见不鲜。朱元璋不断发布更加严格的海禁令,如洪武十四年、十七年、二十年、二十三年、二十七年、三十年的例子都有记载。这一策略基本上贯穿整个明朝历史,时间跨度达到了两百多年,具有罕见且深刻的地理政治意义。
由于这些措施,大量民众只能采取非法手段出海,这些人中很多沦为了盗匪。而在此期间,每年的开支远远超过从外国获得的一切恩惠,如利玛窦所观察到的那般,这种情况实际上是中国向世界支付而非接受礼物。在这种环境下,人们陷入闭关自守,与外界隔绝,从而失去了了解全球局势和与西方国家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大好机会。
在此之前数百年里,中国领先于西方,但自明朝起,便逐渐落后于全球趋势。一方面,由于重农抑商及海禁等政策,使得资本主义萌芽受阻;另一方面,更迫使社会停留在农业文明阶段,只有苏杭地区零星行业出现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却因缺乏自由市场和国际贸易而无法扩展。此情此景,无疑是中华民族未能顺应时代变化的一次重大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