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顺序中,晚明文士爱蹭饭(图),这一现象虽非全朝之常,但确实有其特殊的文化背景。他们的心灵敏锐,其耻感比其他人强烈,大都宁可饿死,也不食周粟。但是,晚明似乎是个例外,他们热衷于举办派对,享受财主家提供的白吃白喝。在这些盛宴中,文士们放开肚皮大快朵颐,与宾客一同共享美味。
有一位名叫朱承彩的宗室后裔,他家里有钱却不私蓄,而是经常邀请文士和妓女来家里饮酒。每年中秋节,他都会组织一次大型派对,邀请南京的张献翼等一百二十余名士子,一起欢聚。他甚至还会喊来马湘兰等四十余名妓女为佐酒助兴。这类活动,让人感到仿佛回到了一个大家庭般的大同世界。
王伯稠这样的人物在晚明也并不少见。他考过一次科举没中之后,就决定不再复读,只写诗混迹酒局。当有人组织派对,无论是否收到请柬,他总是带着一张口、一副肚皮去参加。他的诗才和歌舞艺高超,即使没有分文,也能赢得人们的一致好评。
林春秀是一位自由撰稿人,他虽然穷困潦倒,却乐此不疲地去别人的家蹭酒喝。他有一位朋友郑铎,每天给他买酒喝,一醉就疯狂骂人,这种情况持续了三十年如一日。郑铎并无怨言,只因他器量宽广,对待朋友如此慷慨。
在晚明时期,不仅商人养文士,而且文人也尊重商人的财富与权力。这一点体现在毛晋刻书业和藏书家的闻名,以及冯梦龙既是文学家又是商人的身份上。他们赚钱后往往愿意与文人分享,而商人们则看重与文人的交往,这种相互扶持的情谊,在当时社会中非常罕见。
阳明先生王守仁认为,“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将四民平等视作一种共同价值观。而这种开放包容的态度,使得富有的财主与贫寒的学子之间形成了一种互相尊重而非轻蔑的情感纽带,即便是在面对“嗟来之食”的时候也是如此。
李渔这个时代的人物,以其家族为单位到处打秋风向人们要钱要吃,从未尝过羞涩之色,我们常常笑语讥讽,其实,这可能正是晚明特有的民间养士风俗所致。而金圣叹即使借了别人的千金银子也不还,还抢白了一顿,更是不可能发生在其他朝代的事情。这一切,都反映出晚明时期独特的人际关系和文化氛围,其中包括一种对于知识分子的新型支持方式——由民间而非国家直接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