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遥远的明朝,文士们以其敏锐的心灵和强烈的耻感,不愿意吃“嗟来之食”。然而,晚明时代似乎是个例外,他们热衷于举办盛宴,享受财主家里的豪饮豪宴。这些文人不仅乐于参加派对,还喜欢去别人的家里蹭饭。他们中有一些人,如王伯稠,他宁可饿死,也不会私下享用家中的粮食,但一旦有机会,他会毫不犹豫地大快朵颐。
当时,有许多名流也爱好这种生活方式。比如林春秀,这位自由撰稿人虽然穷困潦倒,却偏爱喝酒。他常去朋友郑铎家的酒席上狂饮失态,而郑铎却耐心地供养他,一直持续三十年。
晚明时期,文人与商人的关系异常融洽。随着资本主义萌芽,“阀阅之家”也不再介意为商贾服务。而著名文学家毛晋既是书商也是文士,他通过刻书业致富,并乐于与文人分享财富。此外,即使是思想界的领袖如王守仁,也认为士、农、工、商等各行各业都应该相互尊重。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文人们并没有因为贫穷而感到屈辱,他们能够自在地享受民间提供的款待。这也许正是李渔带着全家的游历以及金圣叹挥霍千金银子的行为所体现的一种文化风尚——一种无拘无束的生活态度,与清初或其他朝代相比显得格外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