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乘坐列车即将进入北京站时,我们总可以从左侧车窗看到窗外城墙上那座雄伟的曲尺形箭楼,这就是北京内外城八个角楼中唯一存留至今的内城东南角楼。如果在一百多年前,登上这座角楼向城外看,可以看到宽阔的护城河和通惠河,以及繁忙的东便门漕运码头,这里还是整个北京城市水系的出口。向城内看,还是水,一条弯曲的小河将几个清澈的“泡子”串联起来,像一条翡翠项链,被北京人称之为“泡子河”。
说起角楼,人们总会想起故宫城墙那四座“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的角楼。它们结构奇异,与谐美观,是中国古建筑的极品代表作之一。其实,明清时代的北京内、外城角,还有八座不同风格的角楼。它们不但有装饰作用,还驻有军队,以备随时防御来犯之敌,因此都被设计成为箭楼。
其中尤以紫禁城正面的内城西南、东南两个角楼,为规模最大。大通桥畔曾是明清两代重要的地位漕运码头,那里的照片拍摄于1875~1878年,由德国摄影师查尔德拍摄。这两张照片展现了一幅北国水乡美丽画卷,如果不是画中的内城东南角楼和巍峨的大通桥,我们还以为是苏州水景呢。
漕运是元、明、清三代最重要的一种官办经济活动,也是将富庶的地方田赋集中到首都的一种重要方式。在古代,水运是最低成本效率最高的一种运输方式。大通桥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在这里可以看到大型木船停泊着,而这些船只都是为了行驶粮食而打造出来,用以从海路或沿岸地带直达京师。此外,大通桥下还有一个闸门,它用于控制通惠河上游的情况,并且它是在康熙年间建造完成的一个工程。
由于人口激增和城市建设,大部分古老建筑以及城市水网,在几十年的时间里,都面目全非了特别是在1965年开始,在地铁1号线建设中,将要拆除许多历史遗迹,如万宁桥、高梁桥、大通桥等。而幸运的是,上世纪末抢救下来的前三门 城墙残迹被开辟成公园,让我们回忆起当年的东便门美丽景色。
此刻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珍贵图片了解当年的情况,其中包括1913年拍摄的一些照片,它们显示出泡子河曾经是一个非常幽静的地方。但随着时间推移,当年的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的人们只能通过这些图片来感受那个时候的大自然美景了。在现代社会中,不再有人能体验到那样一种生活状态,但我们的记忆让我们对过去保持敬意并且不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