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梦商朝文史网

明清两代漕运重要码头大通桥畔的物品运输场景

0

在我们乘坐列车穿梭于北京站时,我们总能从左侧车窗望见城墙上那座壮丽的曲尺形箭楼,这就是北京内外城八个角楼中唯一保存至今的内城东南角楼。如果在一百多年前,登上这座角楼向外看,可以看到宽阔的护城河和通惠河,以及繁忙的东便门漕运码头,这里曾是整个北京城市水系出口。向内看,也是水,一条弯曲的小河将几个清澈的“泡子”串联起来,如同一条翡翠项链,北京人称之为“泡子河”。

说起角楼,人们总会想起故宫城墙那四座“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的角楼。它们结构奇异,和谐美观,是中国古建筑的极品代表作之一。其实,明清时代的北京内外城角,还有八座不同风格的角楼。它们不但有装饰作用,还驻有军队,以备随时防御来犯之敌,因此都被设计成为箭楼。

其中尤以紫禁城正面的内城西南、东南两个角楼,为规模最大。在岁月流逝中,其余七座角楼或毁于雷电和战火,或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城市建设中被拆除。而现存内城东南角楼,就建成于明正统四年(1439年),永乐皇帝修筑北京城的时候,由于限于财力、物力、时间,它们未能全部完工。

此后历代,都对这座重要建筑进行了多次修缮。在乾隆皇帝的大规模修葺或重建之后,此刻还能够见到它原有的面貌。此塔位于突出 城墙 的方形台座上,呈曲尺形,有12米高的地基和29米高的人造部分,是国内现存箭孔最众、方向最多的一种形式。此处共记144个射击孔,它也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中的杰出代表。

大通桥畔曾是明清两代最重要的漕运码头之一。这两张照片摄于东便门外漕运码头,是由名叫查尔德的一位德国摄影师拍摄,在1875-1878年间拍摄完成。当年的漕船北上,或走海路,或走运河,最终抵达通州张家湾,那里的货物需要卸下,或继续沿通惠河西行直至到达大通桥码头,即使直抵朝阳门码头。在元明两代和清初期,大運河与通惠河成了首都生命线。大橋邊碼頭,在明清兩代是漕運重要碼頭,大橋也就成為從東便門進京的大道軍事與經濟中心。

尽管现在已经过去了一个多世纪,但通过这些珍贵照片,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当年的生活气息,以及作为历史遗迹所承载的情感价值。

标签: 商朝贸易与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