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梦商朝文史网

古代书愤自然中探寻明朝诡异之谜的知乎图

0

几千年华夏文明的历史,诗书一直被视为至高无上的文化象征。古人如黄庭坚曾经这样说:“人不读书,肤浅无聊‘面目可憎也’。”在百业之中,读书是尊贵的活动,而韩愈则在《进学解》中自我描述为“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展现了他对知识的渴望和勤奋。但即便如此,他也感叹:“古史散左右,诗书置后前;岂殊蠹书虫,生死文字间。”

文人骚客们日诵经典、夜读史籍,他们分秒必争,不离不弃,但这样的热情与毅力并没有改变历史上焚烧图书的手段。在中国历代帝王眼中,只要他们认为有必要,他们就能轻易地将一本又一本珍贵的文献付之一炬。

然而,这种极端的手段却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一系列复杂的问题。因为我们一方面鼓励学习和尊崇文学,一方面又通过强制性的政策来限制人们接触知识。例如,在明朝时期,即便是开国皇帝刘邦也不屑于文学,而秦始皇更是大规模焚烧图书,并且对那些敢于谈论诗词的人进行惩罚。

尽管如此,这些禁止阅读的行为往往反而促进了某些作品流传甚广,如《红楼梦》、《水浒传》等。而“雪夜闭门读”成为了封建时代的一种特殊奢求,因为这些被禁的作品往往更加引人入胜。

朱元璋作为一个出身和尚但胸怀墨水的人,对待文化问题有着独特的心理。他虽然不是学者,但在处理这类事务时表现出了创新的智慧,比如推行八股取士制度。这是一套严格规范的考试方式,它试图通过控制教育内容来控制社会思想,使得士人的品格开始下降,同时文艺形式僵化,不利于创作发展。

清初粤人廖燕批评道:“明太祖以制艺取士,与秦焚书之术无异……其欲愚天下之心一也。”他指出八股取士制度实际上比秦代焚书还要严酷,因为它既限制了人们阅读,也削弱了他们思考自由的心灵空间。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现代社会,都存在着一个矛盾:我们需要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同时又需要让每个人都能自由探索知识。这是一个关于公平、正义、自由和辽阔宇宙的大讨论,是一种从愤慨到沉思,从沉寂到坦然再生的过程。

标签: 商朝贸易与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