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千年来,华夏文明深藏诗书之美。黄庭坚曾言:“人不读书,肤浅无聊。”韩愈在《进学解》中自我描述为:“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其《杂诗》中则流露了点厌烦。“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表达了对读书的尊崇。文人骚客们日诵经史,不眠夜读,如同倜傥风流时也不忘“红袖添香夜读”。然而,我们历史上的焚书与禁书却让人难以忽视。
朱元璋虽未烧书,但八股取士的办法更是严苛。他认为治国需依靠士大夫,但又因他们难以驾驭而生出八股考纲。这一制度仅考四书五经,并奉朱熹集注为圭臬,对新解持有禁忌。八股文的内容僵化,不问社会责任或历史真相,这种考试方式导致士人的品格下降、创作停滞。
我们今天回望往昔,或许会发现,即便是最古老、最悠久的文化,也在不断地演变和发展。在这过程中,有时候需要某些强制措施来维护秩序和统治。但是,最终真正推动人类前行的是自由思索、开放交流以及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